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储氢 » 正文

氢分子医学和大健康

日期:2022-10-14    来源:氢启未来网

国际氢能网

2022
10/14
14:3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分子医学 氢素 氢技术

氢分子医学在世界范围是一个不断被探索又方兴未艾的领域,

全世界目前已有130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论述氢素对健康的功效。”

SpaChina访谈上海纳诺巴伯纳米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市场营销负责人丁志超先生

2009年,来自上海的一群理工男们,在一次赴日本的商务旅行中意外了解了当时在日本刚刚兴起不久、被誉为拥有抗氧化神奇功效的氢素(日本称之为水素水)。回国后便第一时间与中国第二军医大学的孙学军教授取得了联系。孙教授是世界上第二篇氢医学研究论文的发表者,在氢分子医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

“当时我们问教授,氢分子在疾病干预应用方面真的有效吗?教授当时的回答令我至今都记忆犹新:不仅是有效,而且是出奇的有效。”上海纳诺巴伯纳米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市场营销负责人丁志超先生说,“就这样,我们怀揣着梦想和信念,立志采用纳米气泡物理溶氢技术,补足日本产品的缺陷和短板,生产出领先国际的、一流技术的氢素相关产品。”

“从2009年9月团队成立起,我们持续开发了1976天,历尽艰辛。2015年2月东京健康博览会上,我们推出的超高浓度氢素水正式亮相,定格在3700ppb的高浓度比当年最好的日本氢水机足足高了3倍,于是一战成名!”丁先生说。而在此之前,日本人已经研发了30多年电解水机的相关技术,从未有任何国家能在氢技术上超越日本。在赢得日本同行尊敬的同时,成立于2014年的上海纳诺巴伯也因此斩获了不少合作意向。

上海纳诺巴伯纳米科技公司,立足于上海最富盛名的医药研发中心——上海张江药谷, 并与上海交通大学氢科学中心、长海医院夏照帆院士团队、海军军医大学孙学军教授团队、南京军区总医院烧伤及整形外科、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上海汇康氢医学研究中心等单位开展了氢医学产学研合作,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并结合国际氢分子生物效应的重大发现,专注于开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氧化应激损伤产品。

作为中国医学促进会的氢分子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成员;国际纳米气泡研究组织“inanobubble”中仅有的两家企业成员之一;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抗衰老分会会员;中国氢分子水检测国家标准制定的发起方之一,上海纳诺巴伯旗下的各系列产品出口至日本、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区。

SpaChina杂志采访了丁志超先生。

请分享关于纳诺巴伯在全球的技术领先性。

氢分子医学在世界范围是一个不断被探索又方兴未艾的领域,但在医学健康应用上要有所突破很难。氢气作为一种几乎不溶于水且易燃易爆的气体,需要解决数项技术难题,一是氢分子水汽的现场制备和保存;二是如何解决氢气极易逃逸问题;三是要解决氢气溶解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化学副产品的风险,从而让氢素安全有效的情况下被人体应用吸收。

经过数次的技术迭代,纳诺巴伯掌握了具备国际先进性的纳米气泡物理溶氢技术2.0,

解决了上述各类问题。不仅打破了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并且成功弯道超车,技术指标领先日本同行2-3倍。其中最核心的两个技术是:

NBPHD纳米气泡物理溶氢技术:生成纯度高达99.9%的超纯度氢气,并将氢气导入到纳米气泡之中,纳米气泡如同胶囊一般将氢分子牢牢锁住,在瞬间混合出高达2600ppb的超高浓度富氢水,这个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浓度。除了获得了日本水素振兴会的氢浓度检测报告以外,在上海汇康氢医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氢医学研究中心针对国内外征集的氢产品的盲测中,也取得了最高评价。

PEM质子膜零间距纯水电解技术:实现了完全的氢气与氧气的分离,纯净水轻松制氢,在氢浓度和安全性两个重要维度上实现了世界溶氢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同时解决了氢气溶解度极低、溶氢速度慢、产氢过程中产生氯气、臭氧、重金属离子等有害物的三大痛点,最终获得了安全而有效的氢素产品。

氢健康产品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作为自然界最小的分子,氢拥有超群的抗氧化作用,渗透性和扩散性优良,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到一般元素无法达到的每个细胞,快速进入线粒体中发生作用,将造成细胞老化的活性氧自由基还原并清除。

全世界目前已经有数千名学者发表过1300多篇相关学术论文,用大量动物模型和细胞学研究证明了氢的生物学效应,如对糖尿病、动脉硬化、关节炎、脓毒症肿瘤化疗副作用防护等。许多临床研究也证明氢对人类疾病确实具有治疗效果,如代谢综合症、血脂异常、二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癌症放射治疗后生活质量下降、尿毒症透析导致的副作用、运动后疲劳等具有保护和治疗效果。

目前,获得氢素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氢作为一种已经被大量研究认可有生物学效应的气体,它进入人体的方式大致有三种,饮用溶解了氢气的水溶液,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和通过皮肤泡浴进入人体。

分为这三种的最直接的理由是:喝氢素水是一种良好、易坚持的日常养生方式;氢水泡浴对皮肤、关节问题效果显著;吸氢素则在不少领域可发挥对疾病的辅助治疗作用。三者的原理都是基于还原活性氧自由基(抗衰老)和修复细胞。

我们公司旗下主要的产品线有:纳米气泡氢饮机;氢素吸入机;纳米气泡氢浴机;氢氧分离氢素水杯等系列氢健康产品,就是为上述三种获取方式而研发的。

以吸氢素来看,为什么选择2%为吸入浓度?

一般一个健康成年人,如果利用一台300-600毫升流量的纯氢设备吸氢,每次呼吸,根据标准测算,因为受到了空气的稀释,都会有混合2%氢气的空气进入他的肺里,然后随着气体交换进入血液。为什么是2%呢?因为大量医学研究都应用2%氢气浓度进行疾病干预实验,这个比例不仅效果足够好而且安全性也极高,因此2%就是氢素的有效吸入浓度。

日本厚生省(日本负责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主要部门,相当于中国的食药监局)把2%浓度的氢素吸入界定为医疗范畴,认定可以对疾病进行辅助治疗,目前在日本运用于心脏骤停后的脑损伤防护。

氢是国家不设限量的食品添加助剂,既然可以不设限量的使用,那自然对人体没有不良作用,多点也没啥坏处。但氢同时也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氢气与空气在4-76%之间有燃爆的风险,而4%以下是绝对安全的。

我们人体呼吸是吸入与呼出空气的过程,氢素吸入后会同步与吸入的空气混合,因此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优先选择安全的氢素吸入产品。将氢素浓度控制在4%以下,保证百分百的安全性。

吸氢素和喝氢素水有什么区别?

呼吸氢素气体时,血液中气体的浓度会随着呼吸时间延长从低到高增加,一般30分钟左右浓度可以达到峰值。

理论上,吸氢素的方法能明显提高机体摄取的绝对量。氢素可以通过血液到达全身各处的组织器官。研究显示出吸氢60分钟后,脑组织氢浓度可达到最高浓度(最大可溶解的氢量),继续吸氢可以维持此浓度。

相对来说,喝氢素水摄取的氢浓度有一定局限性,且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并非进入血管,虽然无法达到呼吸进入血管的水平,但已经有资料显示其对于胃病,口腔咽喉食道等病症的改善作用,原因就是氢素直接作用于消化道各个组织器官细胞了。

对医疗界来讲,除了吸氢素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外,临床还在尝试氢素的体内注射,这里就不详细表述了。

除了饮用和吸氢素以外,为什么还会有氢素泡浴?

吸氢主要作用于血液流动通畅的部位,如心血管,脑部等。但如果象膝关节髋关节这些身体部位,尤其是有病灶的人群,其血液供应不畅,可能吸氢5-6个小时也没有多少氢过去,还不如直接泡浴氢素水,直接从皮肤吸收的效果更好!此外,对于美容和SPA行业来讲,以富含氢素的水来沐浴,是可以直接改善皮肤状况,达到美容美颜功效的做法。

氢素在健康和医疗行业中的运用中安全么?

刚才已经提过,4%以下的浓度是安全的。氢气的生物安全性是早就被研究的内容,几十年前潜水医学研究就证明,连续多日呼吸高压氢气对潜水员不会造成任何毒性损伤。

欧盟和美国政府出版的关于氢生物安全性的资料也显示,常压下氢气对人体没有任何急性或慢性毒性。

在欧盟的食品添加剂列表中,氢气分别出现在第三部分:酶,和第五部分:营养成分里。最大剂量一栏中的Quantum?satis是拉丁文,意思是需要多少就用多少,也就是说氢作为食品添加剂没有量的限制。中国国家卫计委也于2014年12月发布了氢气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国家标准。

随着氢生物学研究的不断增加,关于氢的临床研究也逐渐增多,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氢气对人体存在危害性。

氢在大健康方面的实际应用上有什么优势?

作为未来的绿色能源,氢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能作为能源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足够便宜,否则不可能获得大量应用。氢能源技术领域已经成为各个大国之间互相角逐的高科技新战场。

作为大健康领域改善亚健康及干预疾病的新手段,中国在氢素提取上的技术已经很先进,具备可控的成本,势必能广泛应用到各个健康领域,是真正造福人民的新兴技术和资源。例如,当我们国家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还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养老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国家、社会、个人都需要考虑的严峻问题。那么功效显著但成本可控的产品和技术,势必能够成为未来的健康调控核心。

科学家和医生们正在进一步研究氢素对人体和健康的作用机制。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氢具有抗炎症、抗氧化和抗细胞凋亡的效果,但还没有彻底揭示氢气干预疾病的机理。也就是说氢素的功效无法只简单地用抗氧化来解释,获得最终的学术权威结论也许还需要不少时间,全世界的科学家也都在为此不懈努力。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