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制氢 » 正文

航天“发明家”自主创业:瞄准氢能领域,打造中国泵阀品牌

日期:2022-08-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国际氢能网

2022
08/17
09:1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能领域 氢能源 氢能阀门

创业六年后,坐在有着大落地窗的办公室里,瀚氢动力创始人刘彦杰依然会想起当初干航天时,在巨大压力下,失眠七日,灵光乍现出奇招,战胜竞争对手拿下项目;想起当年试验遭遇重大失败,团队抱头痛哭,然后又打起精神,从沮丧中重整旗鼓的日子;想起项目首飞成功,火箭冲上云霄的那一刻。

或许从那个时候,或许更早,他就已经揣着一颗创业之心,想要“自己做些事”。在知天命之年,跳出体制,一头扎进创业大潮中,为的也是这颗未曾变过的初心,还有一腔浇不灭的热血。

说起刘彦杰创业前的二十余年,好似一本传奇。

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创业者,更是一个永不服输、有天赋的发明家;

他荣誉加身,获得多个国家级大奖,却频频尝试迎接新的挑战;

他也曾面临失败,却不肯放弃,“一周之内,必出绝招”八字掷地有声,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终于被不断攻克。

瀚氢动力是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第十一季)未来车专场的优质项目之一,借此机会,张通社也走进瀚氢动力,采访到这位充满传奇的航天专家。  

                                                

▲瀚氢动力创始人 刘彦杰

从“速度记录创造者”到863专家

1989年,刘彦杰从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进入上海航天局801研究所工作。他接手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上海航天局的901工程,和中原油田联合研制高温高扬程小直径潜油电泵,解决油田后期开采遇到的产量小、难度高的难题。

机组下井试验期间,为了获取产品在油井运行的第一手数据,他冒着酷暑,在中原油田现场服务3个多月,40度的高温下,去野外油井现场查看机组运行情况。最终,上海航天局研制的潜油电泵通过了长达2年的井下寿命考核,产品性能全面超过当时最先进的国外同类产品,并通过了石油部、航天部联合组织的产品定型鉴定。

因在901工程中的出色表现,刘彦杰提前3个月结束试用期转正,并且在进入研究所的第四年——1993年,破格晋升为工程师;紧接着,1994年,他又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创造了行业内超常的职称晋升速度记录。

也就在这一年,刘彦杰开始接触军用品相关工作。第一个项目,是某火箭的姿控发动机的设计。接下任务后,他用了仅仅3个月的时间,就将姿控发动机的全套图纸全部手绘完毕,再次创下801所一项新的“速度纪录”。也正是他亲手设计的这款发动机,带给了刘彦杰第一个奖项——国防科技成果二等奖。

这只是开始。在此之后,刘彦杰又陆续获得了国防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多项成果奖。众多荣誉的光芒下,他也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

由于国家项目立项时间较长,刘彦杰在“空窗期”中总觉得浑身不自在,在“以军为本,以民养军”的口号催动下,他冒出了转做民用品的想法。事实上,航天八院在当时已经生产出了一批富有时代特点的民用品——如航天冰箱、航天洗衣机、航天彩电等。或许,就在这个时候,已有“创业”的种子埋入刘彦杰的心底。

只是,刘彦杰的想法最终并未实现。1997年,由于所内的预先研究室在与竞争对手的较量中已显颓势,正好需要一个有工程经验、有创新能力的人去带领团队,而他,恰好合适。

就这样,刘彦杰来到预先研究室担任主任一职,承担了国家863领域中某项目的研究任务。此前他在多个岗位的工作经验和技术知识在团队的管理中带来了极大的帮助,仅半年时间,刘彦杰就强力扭转了项目竞争的不利局面,并攻克了众多技术难题。

在预先研究室的经历,让刘彦杰对863领域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在接下来的十余年中,他将自己完全下沉在这一领域,不断攻坚克难。而最终,他的能力和成绩都得到了专家组的认可,成为该专家组的863专家。

2001年,801所进行矩阵化管理的体制改革,刘彦杰所带领的预先研究室被解散。他卸下研究室主任的担子,以主任设计师的角色,带队专心从事技术工作。2003年,“闲不下来”的他,先是通过竞聘上岗成为总装研究室负责人,而仅用一年的时间,总装研究室被评为先进部门。

2005年,刘彦杰用两年时间完成了任期3年的管理目标后,他又毫不犹豫地通过竞聘,前往发动机研究室担任主任。又是一年后,发动机研究室被评为先进部门,研究室团队“兵强马壮”,还被定义为“空间推进技术总体人才的培养基地”。

在多年研究室的管理过程中,刘彦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管理思想,在研究室担任领导的过程中,主抓三大基础建设,包括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基础试验研究能力体系建设、人才培训体系的建设。这些管理经验也为此后他跳出体制创业,管理一个独立的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经磨难,目睹快舟火箭冲天一刻

时间跃至2009年,刘彦杰突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显著的部门管理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被提拔为801所副所长。在8年的任期中,刘彦杰一边担任某领域的所级行政指挥,一边作为技术负责人,继续带队进行技术攻关。尽管任务艰巨,压力很大,但他都一直咬牙坚持着,带领团队一路披荆斩棘,决不放弃。

“搞一个新的型号,原则上至多上20%的新技术,80%应该继承成熟的技术。快舟项目,你80%都上的是需要攻关的新技术,不吃苦头才怪呢!”

这是在快舟项目研制遭遇重大难题的时候,一个老专家给刘彦杰的好心忠告。

但,即使如此艰难,刘彦杰从不言败。

快舟项目论证初期的竞争十分激烈。项目立项前期,刘彦杰团队用传统的路线做了一个方案,重量不符合火箭总体的要求,而竞争对手则拿出了一个大胆的创新方案,重量优势非常明显,眼看项目即将被对手抢走。刘彦杰不服输,苦思冥想,失眠一周,终于想出了一个比对手更好的方案!

他兴奋地致电型号总师:“如果您有时间,就帮忙安排个会议,我来当面汇报;如果您实在没时间,我就用光盘刻录方案送到武汉,您派人到机场把光盘取回去慢慢看。”幸运的是,总师也是一个喜欢奇思妙想搞创新的人,专门安排会议听取了刘彦杰的汇报。

总师听完汇报后,拍案叫绝,感叹道:“刘彦杰,看来还是得逼你啊,你看这一逼,就憋出个‘绝招’!”

凭着这一“绝招”,项目“失而复得”,团队兴奋不已,但持续整整8年的艰苦攻关也从此开始。

为了大幅减轻系统结构重量,刘彦杰带领团队,经过大量的方案迭代优化,建立了一套新的发动机压力体系,在新的压力体系下,系统配套的所有发动机都必须创新研制。同时,团队大胆选择了一种新的推进剂贮箱材料。这种材料是国内刚研发出来的,在小样阶段,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在项目投产时,材料的性能却与标称的指标出现了较大差距。最后,几经周折,团队从材料和设计两方面下手解决了这一难题。

项目的研发过程,就是一个个难题逐步解决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的艰难的“归零”过程,按照航天的归零标准,必须做到“定位准确”、“机理清楚”、“故障复现”,并对改进措施进行充分的有效性验证,最后还要“举一反三”。

2010年10月10日的10点10分,对刘彦杰及其项目团队而言,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时刻。

原以为经过一年的故障归零工作,问题得以解决,项目组组织了火箭试飞前的产品验证试车,并请来了上级领导和专家组现场观摩。

然而,试车进行过程中,主发动机再次出现了故障!试测指挥紧张地询问刘彦杰应该怎么办,他略作思考后回答:“屏蔽这几台发动机,让剩下的发动机按照原先预订的程序往下走。”但就在下一程序运行时,“砰”地一声,系统爆炸了!紧接着,整个试验站都被黄色的四氧化二氮笼罩。

试车宣告彻底失败,刘彦杰和团队的情绪极度低落。原本应当去向在场专家汇报情况的刘彦杰一反常态,将自己关在了酒店房间中。

他给领导发消息:“这次试车丢脸丢狠了,也给所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责任全部由我承担,我可以引咎辞职。”

当晚,项目总指挥退掉了原定的机票,专门留下来宴请刘彦杰及其团队。席上,团队所有人抱在一块痛哭失声。总指挥对刘彦杰训斥道:“听说你要引咎辞职?你知道吗,这是懦夫的行为!你辞职了不干了,这个难题交给谁?”

沉浸在痛苦中的刘彦杰此时也慢慢冷静了下来,是啊,自己辞职了,这个项目交给谁?再苦再难,还是得咬牙坚持下去!

这一坚持,就是3年。

2013年,快舟火箭首飞,推进系统工作正常,8年奋斗,他们成功了!从火箭冲上天空的那一刻起,直到今天,这一型号的火箭依然作为商业航天市场的主力火箭之一,一发发地飞向广袤太空。

知天命之年,跳出体制创业

在研究所做到副所长,拿过国家级大奖,成为领域内有名气的专家,足以令人艳羡,可是埋藏在刘彦杰内心的创业的梦想却一直没有泯灭过。

“才50岁,就退居二线,开开会,看看书,悠闲到退休吗?”刘彦杰这样问自己。

2016年,日本丰田公司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商业化的氢动力汽车MIRAI,标志着世界氢燃料电池汽车正是进入了产业化元年,也激起了国内氢能汽车的新热潮。

零碳的氢能源,在汽车、无人机、热电联供、分布式储能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氢能市场的阀门需求,也将是广袤的市场。看到国内氢能市场充斥着进口的产品,刘彦杰想,火箭发动机那么多高难度的阀门都搞定了,凭什么氢能的阀门还要受制于人呢!新的机会,新的战场,也激起了刘彦杰迎接新挑战的创业激情!

2016年,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刘彦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801所副所长优渥的待遇,辞职创业,也有了现在的瀚氢动力。

在航天空间推进领域奋斗了几十年的刘彦杰,首先瞄准了无人机供氢系统。他带领团队按照航天飞行器设计准则,设计了高压轻质化的复合材料气瓶及高集成度的组合阀,使整个供氢系统的重量减轻了一半,气瓶的可用气体质量从60%提高到了98%以上,而这,也是公司成立后的第一款产品。

在无人机领域的初试身手,就使得国内氢动力无人机创造了273分钟的续航世界纪录,2019年,这一纪录又被他们刷新到了332分钟。

针对无人机充装氢气存在的难题,刘彦杰带领团队,经过长达18个月的研究,攻克了无油活塞压缩机的难题,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了便携式无油活塞氢气压缩机,不仅受到市场的认可,更是在此后获得了2017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能源及技能环保初创组总决赛第四名。

目前,公司的无人机供氢系统市场份额持续保持在80%以上,便携式无油活塞压缩机,在无人机加氢、车载氢系统密封性检查、卫星及火箭充气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产品远销海外。

针对国内车载氢系统领域阀门严重依赖进口,且普遍采用工业领域单一功能阀门,导致氢系统成本高、结构复杂等问题,刘彦杰带领团队,从氢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开始研究,最终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高集成度氢系统技术路线,并研制成功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集成度车用瓶阀、车用减压组合阀等核心产品,使得车载氢系统结构大幅简化,可靠性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                                                 

 ▼氢动力无人机组合阀

在公司发展过程中,由于氢能行业总体还处于早期阶段,市场并未完全成长,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考虑到自己在航天动力领域丰富的技术积累和行业认可度,且航天和氢能领域,在细分的泵、阀领域,技术、生产设备均相通,经过再三思量,刘彦杰制定了氢能与航天协同发展的公司战略。

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彦杰带领公司团队在氢能市场逐步开拓的同时,走出了一条航天、氢能高度融合、协同发展的道路。

多年创新攻关、发明创造的经验,让刘彦杰有一种傲气:

“我们中国人要搞一些有灵气、有骨气的发明创造,做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从创业到现在,六年内,依然是“埋头做科研”的刘彦杰,也因公司和产品出色的表现,拿到了两轮大额融资,在氢能与航天协同发展的模式下,瀚氢动力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刘彦杰是一个“一周之内,必出绝招”的发明家,也是一个一直在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冒险家。他坦言,创业的最大感受是“前胸发热后背发凉”,但这对于“喜欢折腾”、“喜欢挑战”的他而言并不值一提,因为他坚信,自己正在做的这件事,一定会成功。

正如刘彦杰所说:“瀚氢动力,就是要做有口皆碑的中国品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未来,在氢能的舞台上,瀚氢动力一定会大放异彩!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