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氢能政策 » 正文

湖北荆门:培育发展氢能、鼓励化工企业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开展绿电制氢合作

日期:2024-02-21    来源:国际能源网

国际氢能网

2024
02/21
08:45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绿电制氢 氢能产业 清洁能源

国际能源网获悉,2月6日,湖北省荆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荆门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发布关于印发《荆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其中氢能方面提及:

1、培育发展氢能、通用航空和数字经济产业,塑造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三大领域。

2、鼓励化工企业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开展绿电制氢合作,提高化工行业低碳、富氢原料比重,优化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

全文如下:

荆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荆门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荆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

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市、区经信(科经、经发)局、发改局、生态环境局: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根据省经信厅、省发改委、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印发的《湖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结合我市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际,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会同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荆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荆门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荆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荆门市生态环境局

2024年1月12日

荆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构建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特征的现代绿色工业体系,根据《湖北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鄂经信节能函〔2023〕140号)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经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及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正确处理发展和减排的关系,统筹稳增长和调结构,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全局,以实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碳达峰行动为抓手,着力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强化科技创新和数字赋能,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扩大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

(二)基本原则。

高位谋划,有序推进。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贯穿工业领域各个环节,鼓励具备条件的行业率先达峰,重点行业梯次达峰,积极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

源头控制,节约为主。把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提升原材料利用效率,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从源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数字赋能,创新发展。推进绿色低碳技术改造,加快重大低碳技术突破,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绿色化,推动信息技术驱动工业低碳转型。

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强化政策支持引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参与碳达峰工作,激发市场主体低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深化工业发展的绿色底色。

(三)总体目标。

“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更趋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有效提升,能源结构调整优化取得明显进展,煤炭消费增长得到合理控制,天然气、电力消费比重稳步提升,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取得积极进展,数字化信息化助推绿色发展水平快速提升。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十五五”期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主要行业单位产品能耗稳步下降,煤炭消费总量达峰、占比继续下降,天然气、电力消费比重继续提

升,绿色低碳工艺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取得突破,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进一步下降,工业低碳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到203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1. 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制定“两高”项目管理目录,加强窗口指导、从严监管,强化政策协同、综合施策。建立“两高”项目准入部门联审会商制度,深入评估论证。对在建、拟建、存量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加强新建、扩建“两高”项目准入管理,严格实施产能、煤耗、能耗等量或减量替代;对项目用能和碳排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严格项目审批、备案和核准。对产能已饱和的行业按照“减量替代”原则压减产能;对产能尚未饱和的行业按照国家和省产业规划布局,对标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备案审批核准项目。对能耗较高的新兴产业项目引导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能效水平。(市发改委、市行政审批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以下责任单位均包含各县市区人民政府,不再一一列出)

2. 加快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全面推进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绿色改造,以源头削减碳排放产生为切入点,大力研发推广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实现过程降碳、工艺降碳。鼓励企业将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与节能降碳相结合,采用先进适用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实施技术改造,推动高效节能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3.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兴产业,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以强链、补链、延链为宗旨,优化产品发展层次,利用荆门“材料制造-电池电芯制造-电机电控及核心零部件制造-整车制造-整车及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全闭环产业链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发展氢能、通用航空和数字经济产业,塑造面向未来竞争新优势的三大领域。(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着力强化节能降碳。

4.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推动煤炭消费总量达峰,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推动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煤炭多元替代,不断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加快推进工业可再生能源替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因地制宜有序发展光伏发电及生物质能源,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电力在工业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5. 推进节能改造升级。聚焦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对能效低于本行业基准水平的存量项目,合理设置政策实施过渡期,引导企业有序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提高生产运行能效,坚决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落后产品。对拟建、在建项目,应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建设实施,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争全面达到标杆水平。严格能效约束,瞄准国际先进水平,打造能效“领跑者”,推动重点企业持续赶超引领。(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住建局、市行政审批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6. 强化节能管理。坚持全面节能战略,把节能贯穿于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全过程和各环节。提高节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推动高耗能企业建立能源管理中心。强化节能监察和执法,加强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目标分析及预警,严格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和目标责任落实。(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 持续优化原料结构。鼓励化工企业与可再生能源企业开展绿电制氢合作,提高化工行业低碳、富氢原料比重,优化合成氨、甲醇等原料结构。提高磷石膏、炉渣等工业废渣的掺入量,推动水泥行业非碳酸盐原料替代,减少水泥行业对钙基石灰石原料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过程碳排放。(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8. 推动工业固废源头减量和综合利用。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研究制定重点行业固废减量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业固废减量化路径和重点任务,减少工业固废产生量,进一步拓宽磷石膏、粉煤灰、煤矸石、尾矿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渠道,扩大在生态修复、绿色开采、绿色建材、交通工程等领域的利用规模。(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9. 加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推动再生资源规模化、规范化、清洁化利用,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健全再生资源利用循环体系。实施废塑料、废旧轮胎、废钢铁、废电池、废矿物油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提升行业规范化水平,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推动数字化转型。

10. 实施数字新基建。组织实施一批 5G、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及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重大工程,加快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加快产业园区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部署建设,重点推动 5G 实现市中心城区连续覆盖、各县市区城镇区域、工业园区重点覆盖,提高企业宽带接入能力,提升数字新基建服务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的能力。(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大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1. 推动数字新融合。围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和关键场景,利用5G、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加快构建新基建场景应用的数字生态系统,推进场景化数字生态与荆门特色产业融合。组织实施化工、建材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重大工程,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工艺流程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深化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应用服役、回收利用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市经信局、市大数据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2. 推进“工业互联网+绿色制造”。构建数字化能碳管理体系,加快工业互联网在能耗与碳排放监测中的应用,鼓励研发数字技术赋能能耗与碳排放检测管理工具,统一规范碳排放数据计量、监测、分析体系基础,实现能碳管理一体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建设行业级能碳管理工业互联网平台,统筹绿色低碳数据和工业大数据资源,建立企业碳排放和重点产品碳足迹基础数据库,提高能碳的数字化管理、智能化管控水平,面向行业企业提供服务。以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绿色、创新发展为契机,推进 5G、工业互联网在化工园开展“互联网+绿色制造”试点,连点成网,初步建成“1+B+C”工业能碳管理大数据运行监测网状平台,“1”,荆门市;“B”荆门市重点工业园区;“C”,重点用能企业。(市大数据局、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13. 建设绿色工厂。在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选择一批工作基础好、代表性强的企业开展绿色工厂创建,坚持用地集约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标改造,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市经信局)

14. 开发绿色产品。坚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化,积极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选择条件成熟的产品,应用产品轻量化、模块化、集成化、智能化等绿色设计共性技术,采用高性能、轻量化、绿色环保的新材料,开发具有无害化、节能、环保、高可靠性、长寿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绿色产品,实现产品对能源资源消耗最低化、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可再生率最大化。(市经信局)

15. 建设绿色园区。选择一批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水平高的园区,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园区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促进废物综合利用、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补全完善园区内产业的绿色链条,实现园区整体的绿色发展。(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6. 打造绿色供应链。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理念,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确立企业可持续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实施绿色伙伴式供应商管理,强化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回收体系,搭建供应链绿色信息管理平台,带动上下游企业实现绿色发展。(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旅局、市住建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研发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17. 加强绿色低碳关键技术攻关。系统梳理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提升的技术难点和装备短板,推动绿色低碳共性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和相关设施装备攻关,加快化工行业电子级化学品、精细化工新材料、磷石膏和尾矿综合利用等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形成原始创新策源地,推动磷化工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市科技局、市经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8. 加强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示范应用。聚焦化工、建材、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实施工业流程深度脱碳、原燃料替代、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绿色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有利时机,加快先进成熟绿色低碳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提高重点行业技术装备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市经信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重点行业碳达峰行动

(一)化工行业。(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1. 磷化工。优化产业结构,新建磷铵、黄磷等项目实施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品性能,发展专用肥、缓控释肥和水溶肥等新型高效磷肥产品,提质增效,减少资源浪费。优化产业链,着重发展精细磷化工产品、氟资源回收及深加工产品、磷系新能源材料及化工新材料。推动磷石膏综合利用,严格管控磷石膏堆场,加强磷石膏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研发、试验和推广工作,积极发展磷石膏综合利用项目,实现磷石膏废弃物综合利用。推广节能降碳工艺,利用热泵、热夹点、热联合等技术强化能量梯度优化利用和余热综合利用,推广应用先进磷矿石选矿技术、半水—二水法磷酸生产技术、湿法磷酸萃取结晶技术、管式反应器磷铵生产技术、湿法磷酸深度净化技术、氟硅伴生资源高效回收与利用技术等高效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磷化工企业整体能效水平。

2. 煤化工。优化产能规模和布局,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严格项目准入,合理安排建设时序,控制传统煤化工生产能力,稳妥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延伸产业链,借助浩吉铁路北煤南运大通道,充分利用荆门区位优势,推动煤炭深加工向聚酯、聚酰胺、聚乙烯、聚丙烯、高性能纤维、功能性隔膜材料等有机无机

化工新材料方向发展;重点向工程塑料、汽车零部件、锂电新能源等领域延伸。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加快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开发推广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产业链技术、二氧化碳耦合制甲醇、甲烷转化合成化学品等技术。调整原料结构,控制原料用煤,加快页岩气规模化开发,拓展富氢原料来源,推动原料轻质化。减少燃料用煤,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提高余热余压利用。

到2025年,黄磷、磷酸铵、纯碱等主要产品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明显下降,到2030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可再生资源制取化学品产业链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

(二)建材行业。(市经信局)

1. 水泥行业。严格落实水泥行业产能等量或减量置换政策,严禁新增水泥产能,加快低效产能退出。优化产品结构,打造水泥及其制品产业园,重点发展干法水泥,转型生产高标号水泥,延伸发展水泥基复合材料等产品。开展原料替代,加大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力度,采用磷石膏、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煤矸石、建筑垃圾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料,减少水泥生产对钙基石灰石原料的依赖。推进燃料替代,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农业废弃物、生物质燃料、废旧轮胎等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降低化石能源消耗。推广绿色降碳技术,推广使用六级预热器、低阻高效分解炉、多通道高效燃烧器、高效熟料篦冷机、超低排放、富氧燃烧、高效节能粉磨技术、余热高效利用等技术装备。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依据能效水平设置错峰生产时间,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推广使用人工智能系统、在线仿真系统、能效管理系统等。优化能源结构,因地制宜利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重。

2. 玻璃行业。严格落实平板玻璃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优化产品结构,推动玻璃深加工,加快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功能玻璃、新型玻璃、特种玻璃、光伏双玻组件等光电晶体。提升玻璃制造工艺技术,推广先进的浮法工艺、电窑炉、电加热、全氧燃烧、浮法玻璃一窑多线、余热高效利用等技术,突破玻璃熔窑窑外预热、玻璃熔窑氢能煅烧等技术。调整优化用能结构,减少石油焦使用,增加天然气供应,开发厂房光伏发电,提高绿电使用。

到2025年,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等主要产品单位产品能耗稳步下降,到2030年达到能效标杆水平,原燃料替代、全氧燃烧等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氢能煅烧、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取得突破应用。

(三)石化行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科学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实现炼化一体化,延长产业链,发展高端化学品。优化原料结构,提高低碳原料比重,增加天然气、乙烷、丙烷、轻烃等原料使用,推进原料多元化发展。加大催化裂化烧焦、炼厂干气燃烧等锅炉节能改造技术应用力度。推广应用重质渣油清洁加工、原油直接裂解制乙烯等技术,开发推广合成气一步法制烯烃、乙醇等短流程合成技术。

到2025年,原油加工等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行业整体能效水平和碳排放强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全行业大规模推广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CCUS)等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

(四)装备制造行业。(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围绕汽车、通用航空、机器人等领域绿色低碳需求,聚焦重点工序,加强先进铸造、锻压、焊接与热处理等基础制造工艺与新技术融合发展,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加快推广抗疲劳制造、轻量化制造等节能节材工艺。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制造,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建立充电基础设施网络,发展换电模式,鼓励公共服务领域优先采购取得节能产品、环境标准产品认证证书的新能源汽车。

到2025年,一体化压铸成形、无模铸造、超高强钢热成形、精密冷锻、异质材料焊接、轻质高强合金轻量化、激光热处理等先进净成形工艺技术实现产业化应用;到2030年,创新研发一批先进绿色制造技术,大幅降低生产能耗。

(五)电子信息行业。(市经信局、市招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围绕线路板、新型显示以及LED照明等领域,突出产业链招商,不断补链强链,促进产业发展。推动东宝区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加速升级,重点支持弘毅电子、永创鑫等企业做大做强柔性印刷线路板,弘汉光学、鸿创科技等企业做大做强触摸显示器件,协进光电等企业做大做强LED半导体照明器件,骏骞光电、锐择光电等企业做大做强光通信器件。

到2025年,行业整体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到2030年,行业整体能耗显著下降。

四、保障措施

(一)严格责任落实。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按照全市工业领域碳达峰的总体要求,明确目标任务,切实做好本区域工业领域碳达峰工作。重点企业要尽快制定企业碳达峰实施行动方案,落实节能降碳目标举措,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企业引领作用。严格对碳达峰工作的监督考核,加强监督考核结果应用,树立正确导向。(市直相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建立配套机制。优化财税支持机制,完善绿色产品政府采购、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统筹利用财政专项、政府投资基金等资金渠道建设一批碳达峰碳中和示范工程。完善节能监察机制,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市经信局、市发改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宣传引导。加强绿色低碳发展宣传引导,利用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环境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碳达峰,提高节能降碳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公益组织、行业协会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政策解读和舆论引导,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引导建立与绿色低碳循环相适应的绿色生产消费模式,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