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发放延迟正给提前垫资推广的燃料电池企业带来极大的生存压力。
北京是国内率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申报的城市之一,其发布的申报通知中明确了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的组织方式、应用场景、申报要求、资金支持细则及拨付、监督考核等具体信息。关于补贴部分,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为一个核算年度,对纳入并完成示范应用项目的燃料电池汽车,按照中央奖励1:1的标准安排市级车辆推广奖励资金。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关于首年度车辆推广的评价报告很早就提交了,但组织评价一事却被严重推迟,相应地补贴发放也要往后推,起码在今年下半年以后。北京之外的上海、广东等示范城市群也尚未有跟补贴相关的消息传出。
补贴为何会延期发放?将给燃料电池产业带来哪些影响?燃料电池企业该如何应对?
补贴延后发放原因
众所周知,政府的补贴对于缓解燃料电池企业的资金压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当前燃料电池价格高昂,且尚处在降本的关键期,政府的财政补贴相当于是帮助企业在产业化初级阶段提前降低终端产品的价格,以期快速达到市场化的目的。
然而,在政府补贴正式发放之前存在一个资金成本的垫付问题。一般而言,燃料电池汽车运营商(购买方)不会承担(抵扣补贴那部分)垫付资金成本,车企也不会,这部分的成本基本是由燃料电池系统厂商在承担。
这也导致燃料电池企业在产品成本尚未降到真正具备市场化的临界点时,必然会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因此补贴的及时发放成为缓解燃料电池企业资金压力的关键所在。
从北京市的补贴细则来看,仅仅是车辆推广奖励,在为期4年的示范应用期间,轻型车单车奖励就达72万元,而31吨以上自卸车和牵引车的奖励最高可达189万元。这对燃料电池企业缓解资金压力非常重要。
如今四年示范期间的第一年已经结束,补贴及时下发了吗?
高工氢电从多个渠道接触了解的情况来看,想在上半年发放补贴有很大的难度。从政策的出台、企业的申报到项目的审批都有一个时间过程。
除了补贴申请流程长导致延迟发放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是:政府缺钱。
三年疫情期间,抗疫支出成为国内不少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的大头。新年伊始,千头万绪,政府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而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燃料电池产业的重要性比不上能让经济快速回暖的其它产业,自然会被放在靠后的位置考虑,补贴延后发放也在“情理”之中了。
燃料电池企业的应对策略
既然补贴延后发放几乎已成定局,燃料电池企业们又是如何考虑的?大家对此已经作好准备了吗?
从多家燃料电池企业的反馈情况来看,虽然大家强烈期待补贴能够尽早发放,但是对于政府延期发放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从前面几年补贴发放的情况来看,几乎没有不延后的,今年自然也不会例外。”一家燃料电池企业高层表示,补贴延后发放的确会让公司的资金链承压,这也影响公司对今年氢车配套投放情况的调整,如果延发时间过长,今年配套的规模也会根据计划相应削减。
现阶段,对于燃料电池企业来说,在补贴发放情况尚未明朗的情况下,控制好业务的发展规模,以保证企业的现金流处在一个安全的水平十分重要。每家公司的资金实力和融资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在氢车示范推广的过程中,需要“量体裁衣”,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来控制发展节奏,切忌贪多求快带来现金流风险。
另需注意的是,4年示范应用期间,政府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补贴方式,依据验收评估和绩效评测结果核定并拨付奖励资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企业以各种手段“骗补”的可能性,对企业提高技术研发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比如北京发布的申报通知明确了监督考核要求: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等基础信息和车辆运行数据需无条件接入指定的第三方平台,上牌车辆在第一年度用氢行驶里程需超过0.75万公里,此后3年每年度用氢行驶里程需超过1.25万公里,且车辆在示范城市群内用氢行驶里程比例需达到80%以上。只有满足上述要求,才可获得运营奖励。
显然,想要获得财政补贴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经历层层筛选,企业要保证自身实力过硬。
再从车型推广情况来看,国内起初推广以氢能公交类项目居多,而近两年以氢能重卡为代表的氢能物流运输快速崛起,乘用车、叉车、船舶、港口轮胎吊等应用场景也开始萌发。相比于氢能公交,氢能重卡等项目运营方由政府强关联变成弱关联,也更具市场化的空间。
“如果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光想着依靠补贴,那就有些狭隘了,企业需要找到真正符合市场化的场景,并形成发展闭环才能实现可持续。”一家燃料电池企业高层告诉高工氢电,补贴对于企业来说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差别很大,企业自身要有自我造血的能力,在补贴之外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