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目标
到 2025 年,全市氢能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基本掌握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建立较为完整的供应链和产业体系;氢能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制氢及氢能储运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市场竞争力大幅提升,初步建立以氢能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打造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创新高地。到 2030 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建成集氢能创新研发、装备制造、产品应用、商业运营于一体的智慧氢能与燃料电池引领区,氢能产业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
第一阶段(2022 年),为氢能产业全面起步期。产业发展制度体系逐步完善,聚集 30 家以上的氢能产业相关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 2000 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 300 辆,氢气产能(外供)达 5 万吨 / 年。加快布局燃料电池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 50 亿元。工业副产氢纯化、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及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率先取得突破,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序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建成加氢站 5 座(含综合能源港等);推广应用取得初步成效,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物流等商用车领域率先应用,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 300 辆左右,实现柴(汽)油替代约 1 万吨 / 年,减少碳排放约 3.2 万吨 / 年;实现燃料电池在应急电源、通信基站、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等领域的重点突破。
第二阶段(2023 年到 2025 年),为氢能产业加速发展期。建成覆盖氢气制备、储运、加注、氢燃料电池整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氢能产业链条基本完备,培育 5 家左右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知名企业,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 4000 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 500 辆,氢气产能(外供)达 6 万吨 / 年。燃料电池公共交通、城市物流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实现突破,氢能重卡开展推广应用,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 200 亿元。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等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及配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氢能在商用车、乘用车、分布式能源、储能、农业等应用领域量化推广,累计建成加氢站 12 座,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 1000 辆,实现柴(汽)油替代约 3 万吨 / 年,减少碳排放约 10 万吨 / 年;氢能在储能与分布式发电、电网调峰调频、农业、康养等领域逐步推广应用。
第三阶段(2026 年到 2030 年),为氢能产业塑造优势期。商业化应用更加多样化,氢能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培育 20 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国际知名企业和品牌,实现氢燃料电池、电堆等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燃料电池发动机产能达到 50000 台,燃料电池整车产能达到 2000 辆,氢气产能(外供)达 10 万吨 / 年,绿氢占比稳步提升。燃料电池公共交通、城市物流、重卡及分布式发电装备产业、氢气检测、加氢站维保等实现商业化运营,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系统、备用电源、热电联供系统等实现推广应用,氢燃料电池高端乘用车实现产业化,氢能产业总产值规模突破 500 亿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综合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累计建成加氢站 20 座,累计推广燃料电池汽车 4000 辆,实现柴(汽)油替代约 14 万吨 / 年,减少碳排放约 45 万吨 / 年。建成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在氢能领域形成创新引领新优势。建立氢能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共享经济、新型智能电网、智慧交通、新型智慧城市等新业态深度融合的新型智慧生态体系。
二、发展布局
空间布局
依托现有氢气资源、产业结构以及城市发展格局,按照 " 氢源保障、引领带动、产业聚集、协同发展 " 的原则,引导产业要素资源向相应区块集聚发展,形成 " 一城、两核、四基地 " 的氢能全产业链新格局。
" 一城 ":氢能城市建设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含张店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下同)。立足城区建设、交通、商贸、教育等优势,持续布局氢能综合应用项目,拓展中心城区氢能综合应用场景,构建全市氢能建设核心区。
" 两核 ":北部发展核心区和南部发展核心区。北部发展核心区以东岳经济开发区为引领,辐射高新区、齐鲁化工区、桓台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园区,打造北部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南部发展核心区以淄川经济开发区、博山经济开发区为引领,辐射经济开发区、周村经济开发区等经济园区,打造南部产业发展核心,形成南北呼应、竞相发展的 " 双核引擎 ",引领全市氢能产业跨越发展。
" 四基地 ":重点建设以临淄区、周村区、桓台县为主的规模化制氢产业基地,以周村区、高新区、经济开发区为主的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以淄川区、博山区、桓台县为主的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基地,以博山区、桓台县、高新区为主的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基地。以产业培育为重点,构建完善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引导氢能产业空间集中、功能集聚、错位发展。发挥基地氢能产业优势条件,重点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拓展氢能应用领域和商业运营模式创新,打造 " 氢能创新产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