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中国氢能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东方电气集团(简称“东方电气”)向副理事长单位长江三峡集团(简称“三峡集团”)批量交付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装备系统。7月底,世界首个含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的实用化零碳智慧能源中心在榆林投用。我国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示范应用正在逐步有序推进。
东方电气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集成发电与供热技术功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超过90%,将应用于三峡集团乌兰察布“源网荷储”氢能综合示范项目,作为绿氢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技术研发验证平台。
榆林零碳分布式智慧能源示范项目由制储氢和燃料电池系统、光伏发电系统等组成,利用光伏发电制氢后通过燃料电池系统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并配合储热(冷)水设施为建筑供应日常用电、夏季制冷和冬季取暖。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是一种利用燃料电池技术实现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技术,主要以分布式发电的方式应用,是保障能源供给重要的途径之一,全球各国均在积极布局,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通过示范试点逐步开展探索和应用并已取得一定发展成果。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技术及全球发展情况
热电联供(也可称热电联产)指在电厂中将供热和发电联合在一起的生产方式,具有节约能源、改善环境、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等综合效益。
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是指利用燃料电池发电技术实现向用户供给电能和热能的一种能源供给技术,具有效率高、噪音低、体积小、排放低等优势,适用于靠近用户的千瓦至兆瓦级的分布式发电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可高达80%以上,是燃料电池技术在非交通领域的重要应用之一。
根据所使用电解质不同,燃料电池主要分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和碱性燃料电池(AFC)等。目前全球范围燃料电池技术路线以及应用在热电联供领域主要以PEMFC和SOFC为主。
从全球发展情况看,日本、美国、韩国和欧洲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领域从技术和应用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为全球小型热电联供最大市场,其家用燃料电池Ene-Farm项目目前已部署了超过40万台套,并提出将在2030年推广530万套,占日本家庭10%;除家用外,日本也在探索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在商业建筑领域的应用,东芝推出H2Rex系列系统,范围从700瓦-3.5千瓦-100千瓦,用于零售店和酒店等小型商业应用。
美国和韩国专注于开发兆瓦级大型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站系统,作为数据中心或者办公大楼主体或备用电源,主要企业包括Bloom Energy、FuelCell Energy、LG、斗山等;欧洲目前也推广超过1万台设备,FCH-JU在欧盟启动Ene.field示范项目,支持了1046套300瓦-5千瓦的PEM和SOFC Micro-CHP系统,其中磷酸燃料电池项目超过1100台、Ene.field项目超过1000台设备。此外,德国“住宅建筑节能维护改造”项目超过4500台。
我国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现状及建设成果
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在热电联供领域的应用尚处于发展和示范初期,尤其SOFC技术和应用与国外差距相对较大。近年来,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大化所、宁波材料技术工程研究所等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网、华能集团、东方电气、潍柴动力、潮州三环及相关燃料电池企业均在加速推动燃料电池技术在热电联供领域的示范应用。
国家和相关地方均出台政策支持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发展。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科技部2021年9月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2021年度定向项目申报指南,拟在“氢进万家”综合示范技术方向,启动1个定向项目,安排国拨经费1.5亿元,提出燃料电池热电联供入户企业办公区、覆盖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氢气使用量不低于1万吨。
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宁夏等共13个省,鄂尔多斯、苏州、常熟、宁波、潍坊等共40个市,嘉善、佛山南海、青岛西海岸共3县区发布相关专项政策积极推进热电联供研究及示范应用。
以上城市中,明确热电联供发展目标的包括四川、天津和辽宁3省,成都、珠海、深圳、六安、阜阳、张家港、大连、保定、定州、北京大兴10市以及佛山南海、青岛西海岸2个县,具体目标如下表:
嘉兴、成都、攀枝花、潍坊4市专门出台财政政策支持热电联供发展。
此外,北京还专门制定了燃料电池热电联供技术指标,提出突破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技术,实现系统额定发电功率≥30千瓦、发电效率≥55,热电联供总效率≥85,连续运行≥1000h。
在政策支持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推动下,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热电联产已实现了小规模示范应用,有关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