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就《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涉及多个氢能产业链环节。记者注意到,政策鼓励叠加氢能产业不断发展,让诸多外国企业在我国寻求氢能产业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已有近60家外企在国内深入布局氢能产业。
业内普遍认为,在国内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初期,鼓励国外产品进入虽然会对产业造成一定压力,但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激励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随着《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的正式发布,外资企业进军国内氢能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丰田、现代、壳牌等多家外企纷纷在国内投资布局氢能项目。
早在2020年11月,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就与张家口交投集团共同成立了张家口壳牌新能源公司,在张家口市投资建设2万千瓦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和加氢项目,以支持张家口市和京津冀地区氢能产业发展。2021年7月,宝武集团宣布与霍尼韦尔国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后者将提供一套高纯氢产量为6000标方/小时的制氢站,制取的氢气用于宝武集团钢铁生产线和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2021年9月,动力设备制造商康明斯氢能中国总部落地上海临港,一期项目计划于今年底投产使用。
车企方面,2021年6月,丰田和亿华通签约成立了“华丰燃料电池有限公司”,该公司旗下丰田燃料电池研发与生产项目将在北京经开区开工,投产后预期目标产能达1万台。现代汽车集团也在加速在华氢能布局,在完善产品矩阵的同时积极构建完整氢能产业链,该公司首个海外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销售基地“HTWO广州”将在今年下半年竣工投入生产。值得一提的是,首款符合中国法规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NEXO也计划在年内正式引入中国。
氢能产业链信息服务平台氢云链数据显示,已有近60家外企在国内深入布局氢能产业,项目数量超过140个,合作的国内企业超过百家。
加快自主化步伐
“一方面,外资进入有助于弥补产业链各环节存在的技术短板,倒逼国内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制造的‘鲶鱼效应’,有利于加快完善国内氢能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激发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经济学领域专家宋清辉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在基础材料,如质子交换膜、扩散层,以及一些核心尖端零部件领域的自主化程度不高,与国外一流水平差距明显。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认为:“与国内相比,国际上的氢能产业发展速度更快。鼓励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激励国内企业加快步伐实现自主化。”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也认为:“引入外资虽然会挤占本土企业一定的市场与资源,但在市场总体量较小、规模化成本较高、盈利模式不清晰的背景下,外资进入有益市场发展,如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激励本土企业实现核心技术突破等。”在孙传旺看来,外资企业由产品贸易与项目服务转向直接参与国内氢能市场竞争,会进一步深化我国氢能产业链与技术链,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提升氢能产业市场化水平。此外,外资企业的进入有助于形成行业标准,推动国内氢能发展。
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王海峰提醒道:“事实上,对于目前的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而言,我国的制造业优势为产业降本带来利好,成本已不再是竞争关键,核心还是通过技术创新把产品做好,把品牌做起来。”
“开放合作”是全球氢能产业长期发展的主旋律,在此背景下,我国氢能企业应主动寻求研发合作,以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局面。宋清辉认为,氢能企业需要把握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避免一哄而上盲目投资重复建设氢能项目。此外,进行更多的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同时加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瓶颈,实现产业链良性循环。
孙传旺表示,外资氢能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堆、系统与加氢站、燃料电池等领域,但这些领域的规模化发展也需要补贴的扶持,长期享有“白名单”保护的本土企业在定向保护取消后,应加快技术突破与成本压缩,深挖核心力量获得行业认可,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氢能产业的成熟需要从制氢、储运、加氢站、电池应用等各个环节提高技术降低成本,在突破产业瓶颈的同时,还应从行业层面上统筹上下游环节,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孙传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