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制氢 » 正文

安邦智库建议氢能发展,为何又要“泼冷水”?

日期:2022-05-11    来源:安邦咨询

国际氢能网

2022
05/11
09:2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能发展建议 氢能规划 氢能发展困局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对“十四五”规划关于氢能产业发展内容的落实,也正式确立了发展氢能产业在中国的战略地位。要指出的是,安邦智库(ANBOUND)在两年多以前即提出中国构建“氢能社会”的战略建议。

安邦智库(ANBOUND)于2020年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发展氢能社会的构想和路径》,报告详细分析和阐述了中国发展氢能社会的战略意义。要指出的是,安邦所提出的构建“氢能社会”的战略构想,所涉及的领域、要实现的发展目标,实际上要超过《规划》所关注的氢能产业这一核心。

在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看来,氢能社会是指氢能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重要能源基础的状态。氢能社会的建立,将增强中国的能源安全性,推动许多与氢能利用相关的核心技术和产业体系,构建与氢能相关的能源消费体系。很重要的一点是,氢能社会将为我国降低碳排放、真正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可能性。从国家发展的大系统看,氢能产业的发展是氢能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但不是氢能社会的全部。只有氢能的生产、应用和消费成为整个社会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中国才有可能建设更加多元、更加安全的能源体系,发展出更具创新、更加低碳、更有竞争力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安邦智库提出“氢能社会”这一战略建议后不断倡导、推广这一构想,就是希望在政策形成的最初阶段,就能以具有远见的思考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提出理性、前瞻的建议。现在,随着《规划》终于出台,我们很乐见在国家级规划中明确了发展氢能产业的战略地位。

氢能大发展要警惕重蹈“一窝蜂”覆辙

当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正在持续升温,《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的出台有望进一步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热潮,可以预期,这将吸引更多企业、更多资本以及地方政府带着大量的“真金白银”投入氢能产业。

不过,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国内氢能发展似乎有“过热”迹象。具有官方色彩的《经济日报》日前刊文指出,据统计,迄今已有北京、山东、湖北等超30个省市发布了涉及氢能的规划和政策,明确了氢能产业发展目标、路线图或时间表。从迄今的发展实践来看,各地投资氢能产业的热情高涨,有一哄而上之势,这可能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经济日报》因此发出警示,在氢能产业发展热潮下,一些地方政府头脑发热,忽视地方实际和产业规律,跟风上马氢能项目,将导致氢能产业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影响我国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是大政府国家,产业发展往往跟着政府政策走,财政与金融资源也会跟随政策与规划流动。根据安邦智库(ANBOUND)多年的观察看,当前国内氢能产业的发展要重视借鉴光伏、芯片、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发展的教训,即行业发展初期各方“一窝蜂”进入,随即很快便落入投资过热、产能失控的境地,致使行业陷入低谷,各方纷纷离场,只留下“一地鸡毛”式的烂摊子。

前鉴·光伏行业

本世纪前十年,国内光伏行业在起步之后就迅速进入第一轮投资高峰期。全国范围内,几乎所有省市把光伏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31个省市各地产业园曾达到300多家,包括企业、资本、地方政府都一拥而上,甚至一些原本做建材、服装甚至是袜子等其他五花八门的行业企业都纷纷冲刺到这个领域。然而,伴随之后欧美“双反”,整个行业立刻陷入了低谷,很多没有技术含量和竞争力的企业火速被“扫地出门”。

据统计,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国内从事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就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然而之后的几年,国内有超过300余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直至如今,国内光伏行业发展已日益成熟,但必须承认,这也是踩在众多企业和资本的“尸体”上成长起来的。

前鉴·新能源汽车行业

国内目前仍处于高速发展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也可以作为产业发展“一窝蜂”的反面教材。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的造车冲动,同样吸引了社会资本大举进入,甚至大量出现了“地产造车”、“手机造车”等现象。

投资热潮下,过去几年国内冒出了几百个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乎每个省市都在开工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据相关统计,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总产能达2669万辆,而当年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6.7万辆,产能利用率仅为5.1%。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销量超过350万辆。尽管如此,产能利用率也只有百分之十几。如果加上在建的新能源汽车产能,产能利用率更低。当前新能源汽车盲目过度投资的后果已开始显现,许多在建的新能源汽车基地由于资金中断,成了半拉子工程,造成了严重的土地资源和资金的浪费。有分析指出,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容量每年也就两千多万辆,即使一半是新能源汽车,也只有一千万辆。眼下新能源汽车产能已经严重过剩,如果再盲目上马新的项目,势必造成更大的浪费。

问:这些现象为何一再发生?

在这些一拥而上的产业跃进中,往往在发展初期受到全社会关注,大量资本涌入,研发团队争相加入,但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不少企业纷纷倒下,在此过程中,社会资源大量浪费。国内在光伏、新能源汽车以及芯片制造等领域,多次出现这样的教训。尽管各方认为,氢能产业是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但在中国特殊的政策与市场环境之下,仍然要高度警惕上述行业曾经经历的“怪圈”。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的一些迹象已经表明,已经出现了再度陷入这一困局的苗头。

这些现象为何一再发生?追溯以往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历程,行政主导的投资过热是行业发展走入扭曲的关键因素。近些年各地争相发展新经济、拥抱新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然而很多地区实际上都在盲目跟风发展。优惠政策加之资本助推,虽然看似做大了产业的“蛋糕”,但实际上却伴生了很多劣质产品和投资,根本经不起市场的考验以及经济周期的波动。实际上,在当前国内氢能产业发展的热潮中,有蹭热度的,有“捞一把就跑”的,可谓鱼龙混杂。面对这种现实,地方政府既要发挥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也要结合自身基础条件来理性布局氢能产业,不能让一些投机者以建设氢能项目的名义“跑马圈地”,不能重蹈过去一拥而上做烂新兴产业的覆辙。

在国家政策推动下,氢能产业很快会成为国内新兴产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但产业发展的教训显示,在政策和资本的加持下,部分热门产业出现一拥而上的可能性很大。今后国内要大力发展的氢能产业,是在中国实现“氢能社会”的重要支撑,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切勿重蹈相关产业“一窝蜂”式的覆辙。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