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海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部、生态环境部联合主办的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海口开幕。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出席大会并发表“创新引领、跨界协同,共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生态”的主题演讲。以下是万钢演讲全文的“绿色低碳,构建氢能交通新通道”内容。
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
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持续努力。今年9月,中办、国办发布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能耗调控及碳排放强度管控的基础上,“十五五”期间全面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将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并且在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健全碳排放评价制度、强化标准、计量、检测、认证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夯实碳排放核算和统计数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这是一场很大的转变。
2022年3月份,国家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对我国氢能产业和应用领域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截至2023年7月,全国共有27个省级行政区制定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或指导意见、行动方案)。
“我们正在探讨面向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路径,通过提高效能和发展可再生能源,来达到碳中和目标,这一点十分重要。未来的经济要增长,它可能就要依靠可再生能源(绿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最近发展得很快,氢能自然就成了新的能源来源选择。”万钢表示。
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商业示范:车辆推广规模快速提升,应用场景逐渐丰富。2021年我国四部门(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共同启动了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商业示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车辆推广规模快速提升,应用场景逐渐丰富。截至今年9月份,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达到了17822辆,累计建成加氢站407座,其中投入运营269座。示范运行覆盖了城市、物流、运输、工程、港口、园区等多元场景,通过科技冬奥验证了燃料电池汽车寒冬季规模运行以及“绿电”制氢和应用的技术经济性。
万钢表示,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以商用车为主,商用车是目前在交通能源当中减碳的重点,商用车总量并不多,大概占了12%,但是它的碳排放占到了交通运输的50%以上。未来要解决交通碳排放的问题,商用车是一个应用重点。
关键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成本下降显著。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的关键技术加速了突破,成本下降明显,八大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突破,成本也得到明显下降。也就是说系统成本已经由2020年以前的1.5万元/千瓦,降低到了今年9月份的3000元/千瓦,降低了80%,并且燃料电池功率密度提高1倍以上。
产业链逐步完善,多个产业集群初步形成。随着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纳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的5大城市群和41座城市,围绕着这些城市示范周围,形成了若干个氢燃料电池的示范产业集群。我相信未来通过这样的发展,在这些集群当中,会出现一批整车、总成、零部件、材料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畅通氢能供给,推动规模化长距离输氢工程。氢能产业目前的难点,还是在氢能的运输上。我们国家大概是25Mpa输氢罐车,装满了一车是600公斤左右的氢;欧洲目前是500Mpa的氢罐车,大约1吨氢。尽管如此,输氢费用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成本。从目前制氢角度上看,太阳能、光伏和风电,在产生地制氢,电费可以达到0.15元/度左右,制氢成本低于15元/公斤。怎样降低其运输成本,使其达到出口价在30元/公斤这个平衡点以下,是当前的难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条输氢管道,这些输氢管道中,有些已经超过了百公里及以上。未来要推动建设规模化氢能产业,形成长距离管道运输的“主动脉”和短距离输送的“毛细血管”相结合的氢能供给体系,就可以降低氢气的运输成本,形成“西氢东用”的氢能源配置格局。
万钢认为,现在城市群示范的情况,很像当年从“十城千辆”走向“全域推广”的过程,已经有足够的商业运行车辆,有足够的区域形成了区域化产业链,同时在氢能产业链上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2月1日,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大会上形成了一个共识,下一步要联通“氢能高速”,构建氢能走廊,形成一个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示范工程。
第一,联通“两纵四横”,目前五大示范区的40多个城市,基本上分布在东部、东南部,如果把它连起来,可以贯穿京沪、京鲁的高速公路。还有一些横向的,可以打造跨区域的高速公路综合示范线,支撑氢燃料电池跨区域规模化运行。
第二,构建“氢能走廊”,沿着高速布局加氢设施,因地制宜制氢、建设输氢管道,最后连成“氢能走廊”。比如,利用高速公路的边坡就地执行,或者示范区这块地域正好也是工业副产氢比较丰富的地方,把它联通起来,形成短距离的管道输氢。
第三,慢慢地就可以形成“就地制备”+“西氢东用”的氢资源配置格局。
在运行过程中,还要有规划布局和相应的技术支撑,从这个角度上,逐步向西和向北突破,就可以逐步推进全域新能源,特别是在商用车上的使用。
万钢表示,当前,面向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开放合作为核心和主线的全球汽车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要推动汽车产业的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以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双循环是一个“8”字,汽车产业身在其中,为将来联通国内和国际的大循环,维护全球产业的供应链循环、畅通、稳定打下基础。
万钢最后呼吁:全球汽车产业要坚定全面电动化发展信心,持续加强动力电池体系、新型底盘架构、自动驾驶系统等关键技术协同突破,推动车能路云一体化发展的典型场景应用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要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城市群为契机,着力推动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创新,联通“氢能高速”,推动跨区域规模运营;合理布局和建设氢能设施,构建“氢能走廊”,形成具有综合性、规模化的氢能交通重大示范工程。
要持续扩大开放合作,共创循环畅通、互利共赢的汽车产业全球化发展新格局,为全球绿色经济增长、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