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制氢 » 正文

“氢”云之志揽星河,青春激扬正当时

日期:2023-12-07    来源:高工氢燃料电池  作者:邢伟

国际氢能网

2023
12/07
11:5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能产业 加氢站 电解水制氢

本文撰写/中国电力绿氢科技 氢能业务总监 邢伟

从“氢”开始,新的征程

2018年11月,我从国家电投四川中电福溪电力开发电有限公司调到中电国际本部,来到北京之后我接到的任务便是保障北京冬奥绿色氢能项目开发,这是一个新的产业,我的领导孙向东先生曾对我说过,新产业、新赛道就需要年轻人来闯来拼,当时中电国际大部分资产都是火电,火力发电企业发展经营困难,需要年轻奋斗者创新拼搏为公司找到一条转型清洁发展之路。

还记得2019年我们氢能工作小组基本踏遍了北京延庆每一处可能建设氢能项目的土地,拜访了国家、北京市、延庆区相关委办局,我们努力让政府领导认可理解氢能,什么是氢能,它真的安全吗。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一定能学到很多知识,为了一个产业去奋斗,那就一定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通过中国电力这个平台,我们了解到了国际、国内主要氢能企业的设备参数、技术特点、工程方案、存在的问题,储备了大量的氢能专业知识,这为我们建设冬奥配套制、加氢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但氢能是新生事物,必须认识到新生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反复性,从到北京的那一刻,我便做好了长期艰苦奋斗的准备,努力实现项目每个阶段的计划与目标。

回顾五年耕耘,氢能项目落地,硕果累累

2019年,经过国家电投集团与西门子能源集团多轮的交流与合作,9月在中、德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国家电投与西门子在人民大会堂共同签署《绿色氢能发展和综合利用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在2022北京冬奥会开展绿色制氢科创项目合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国家电投、中国电力、绿氢科技公司对我的信任与支持,我很荣幸担任了冬奥配套制氢项目经理。

其实氢能项目最困难的是项目审批,为了落实建设好这一个项目,我全身心投入了该项目的政策突破,2020年5月国家电投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北京市的大力支持下,2020年10月我们建成了北京市首个手续齐全(具备“两证一照”:氢气经营许可证、气瓶充装证和营业执照)的加氢站、首座70兆帕加氢站---国家电投中关村延庆园加氢站,打通了北京市加氢站建设、审批、验收全周期流程,为北京区域冬奥服务加氢站全面建设,也为全国氢能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冬奥配套制、加氢项目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氢能出行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课题。

冬奥会配套制氢项目于2020年7月以新能源项目备案,取得了国内唯一制氢项目在非化工园区规模化审批的重大政策突破,是国内首个氢能源项目,并取得了国家级的文件批复(国函2020 123号文),即北京市取得了国务院深化北京市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的批复,我们的电解水制氢项目就在该正面鼓励清单目录里,在符合的产业园区里面对氢能项目进行正面清单管理。

国家电投北京延庆制氢项目对中国氢能行业具有重大示范意义,国务院在支持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的同时,2021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将天津、上海、海南、重庆4省市纳入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7月5日,河北省政府发布了《河北省氢能产业安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该办法明确氢能企业按行业类别归口监督管理,绿氢生产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2023年10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印发《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行动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氢能立法制度创新,推动在临港新片区将氢能作为能源进行管理试点。

在2022年为期55天的冬奥会氢能保供期间,我们圆满完成了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北京赛区赛事氢能保障任务,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冬奥组委会的表扬。中国电力绿氢科技总经理张越作为冬奥火炬手参加了圣火传递,加氢站临时党支部(氢能业务部)荣获国家电投集团公司冬奥保障先进单位。通过冬奥会氢能的成功示范应用,北京市延庆区将通勤市区的919路公交全部替换为氢燃料电池车辆,与此同时,我们持续和北京市相关部门共同向中央、国家相关部委请示、汇报,推动在北京市中关村延庆园将氢能作为新能源进行管理试点,我一如既往不曾放弃。

在取得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源于肩头的责任与使命感,既然选择踏上了氢能源星辰大海的征途,我就准备好了风雨兼程,现在看到我国的氢能产业蓬勃发展,便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自豪感涌上心头!

氢能的未来

当前我国氢能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越来越大,近几年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供应总量的72%左右,天然气进口量占中国天然气供应总量的42%左右,冬季采暖地区天然气气荒问题依然严重。与此同时,因缺乏大规模调峰手段,北方地区已建成的风光不能充分消纳,好的绿色能源项目也得不到开发。利用富余的风光和低谷电力制氢,实施异地风光氢耦合,可以扩大绿色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和使用规模、更好地开发绿色可再生能源,耦合工业领域深度脱碳,减少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赖,有效保障我国能源安全。

我们正在经历第三次能源革命,能源革命整体趋势是从高碳能源向低碳、无碳能源的演变,这一次我们将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我个人认为未来将是电-氢时代,但新的产业肯定会遇到很多挫折与挑战,氢能的定位与顶层设计滞后,地区层面存在产业同质化竞争,氢能管理部门待明确且标准体系不健全,产业链尚不完善且应用场景有待扩展,氢能交通示范应用推广困难、重概念轻产业、氢能核心装备同质化竞争没有创新等问题,引起各路唱衰氢能的声音层出不穷。

但我坚信一句话,国情决定了发展方向,发展方向决定了技术路线。这里分享一组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年整个社会用电量86372亿千瓦时,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全国装机规模29.56%,新能源发电量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截至2023年9月底,国家能源局公布全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约13.84亿千瓦,同比增长20%,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9.6%,已超过火电装机。前三季度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2.07万亿千瓦时,约占全部发电量的31.3%。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发布公告已无可接网容量消纳新增分布式光伏、风电,未来的新能源发展一定是从抢装机规模到抢消纳的一个过程,绿电转化呼之欲出,氢能耦合高附加值绿色工业产品正当时,但我们仍需要控制节奏不盲目发展、不搞氢能大跃进。

氢能是一种信仰。我们戮力前行,我国正面临能源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发展氢能产业,既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电网和气网互联互通的重要途径。发展氢能产业还能够有效带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以及氢储存与运输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氢能正慢慢改变我们的生活,氢能产业在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正式走进了历史的舞台,氢能将是我国能源结构性的改变和后疫情经济复苏重要途径。在这里我希望氢能整个产业链各位同仁一起把氢能应用示范做好,对氢能抱有敬畏之心,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发展氢能的初衷,真正的把氢能发展起来,我相信我国的氢能产业会越来越好。

在未来的能源改革浪潮中,在氢能产业的奋斗者将成为我国能源转型的积极探索者和时代弄潮儿!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