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氢燃料电池 » 正文

万钢:在中国某些区域,插混和氢燃料汽车会比纯电车型更普及

日期:2023-09-22    来源:DT新能源

国际氢能网

2023
09/22
16:22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氢燃料汽车 氢能产业

2023年9月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的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上,万钢发表题为《深化全球合作 加速新能源汽车产业全面市场化》的演讲。

从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到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蔚来董事长李斌以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导者都在呼吁加强全球合作和政策标准化,以促进技术转型。

第五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首次离开国内,选择慕尼黑作为举办地,9月6日至7日,全球车企大佬和主办方共同讨论了产业相关话题。外媒认为这象征着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出海雄心。

大会主席万钢主张,在发展纯电汽车的同时,也要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也赞同这一观点,他呼吁中国扩大加氢网络。

作为中国电动汽车战略的制定者之一,万钢同时认为,通过关注电池技术、电动汽车设计和智能驾驶系统的进步,全球可以加快电动汽车的普及,并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

努力提高电池效率对于延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改善其整体性能至关重要。此外,电动汽车架构的进步将使设计和制造流程更加高效,从而使电动汽车的价格更加低廉,更容易为全球消费者所接受。智能驾驶系统,如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国家间的合作对于推动创新和建立统一的电动汽车研发标准至关重要。通过分享知识和专长,各国可以共同克服技术障碍,加快向可持续交通系统的过渡。

2023 年 9 月 6 日,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万钢与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主席希尔德加德·穆勒(Hildegard Mueller)交谈▼

总之,万钢的见解强化了高效电池、优化的电动汽车架构和智能驾驶系统在推动电动汽车普及方面的重要性。国际合作和整个低碳供应链的推广将在实现可持续和低碳交通的未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片

交流与合作总是好的

万钢在德国完成研究生以及博士学位,并在大众集团旗下的奥迪担任高管,工作了15年。2000年,万钢回到中国,主导了中国的汽车电气化发展。发展电动汽车,不仅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而且是解决中国依赖石油进口和污染问题的方案。通过政府补贴吸引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加入的战略,使中国成为电动汽车的主体市场。

“在德国的经历,帮助我了解到企业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万钢在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开幕式上对德国汽车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行业官员说。

德国的全国性报纸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认为,德国汽车制造商们始终宣扬合作。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等一众德国汽车行业高管表示,交流与合作总是好的。

梅赛德斯-奔驰董事会主席康林松(Ola K?llenius)说:“我们从根本上反对贸易壁垒式发展。几乎所有的技术成就都来自于跨国交流。”

“在汽车制造领域,越来越多的创新来自中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的主要市场。”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Oliver Blume)说,“我们必须跟上那里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

康林松说,事实上,适应是必须的。在过去两年中,所有主要的德国汽车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新的研发中心。为了保持全球竞争力,这是必要的。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说,政策、工业基础和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全球各地区电动汽车增长的差距越来越大。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说:“我们希望邀请德国的合作伙伴加入比亚迪,共同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

“我们的德国同行将中国作为研发基地,他们这样定位自己的业务是正确的。这也给我们带来了压力。”蔚来首席执行官李斌说。

德国汽车制造商正逐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与中国本土公司(如大众和地平线)建立更多的技术合作关系,联合开发新车(如大众和小鹏),建设充电基础设施(如梅赛德斯)。齐普策强调说,像宁德时代这样的投资“给欧洲带来的是繁荣,而不是脱钩”。

最近几天,小鹏汽车、零跑汽车和上汽集团等中国车企的高管呼吁,与德国汽车制造商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并对慕尼黑国际汽车展上展示的创新成果表示钦佩。

中国企业正在寻求海外市场带来更高利润,希望借助德国汽车制造商的规模和品牌效应提高自身销量,并在中国日益拥挤的市场中生存下来。

图片

看好氢能汽车前景

万钢作为推动中国电动汽车发展取得世界领先地位的设计师,他坚信,氢能汽车将在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看好氢能汽车的前景,燃料电池汽车在某些地区可能会很有效。他认为燃料电池汽车将是中国西北地区的关键,因为城市之间的距离很远,电动汽车的采用率仍然很低。

他在IAA车展期间举行的中德会议上也说:“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绿色氢能系统。在某些地区,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氢能汽车甚至可能比纯电动车型更为普及。推广氢燃料非常有益,因为氢燃料还可用于海运和铁路运输。”他补充说,“特别是中国的商用车辆,可以从氢动力系统中受益。”

德国氢能技术的主要支持者对此表示赞同。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在这场活动上表示,宝马已制造了数十辆氢气测试车,并愿意将这种动力传动系统应用到2025年左右推出的“Neue Klasse”汽车上。

齐普策说:“对我们来说,谈论零排放汽车也就意味着谈论氢能。”他补充说,“中国应该在城市中心附近增加更多的加氢站,以提高该技术对个人客户的实用性。”

宝马运营着一支由80辆氢动力iX5运动型多用途车组成的测试车队,并将它们运往多个国家进行试驾。宝马将在2025年后决定是否进行批量生产。

由于成本高昂,加之加氢基础设施刚刚起步,氢能汽车的发展举步维艰。

奔驰已经淘汰了小批量生产的GLC SUV氢动力车型。虽然本田汽车在2021年停止了Clarity氢动力车型的生产,但已宣布计划于2024年开始在美国生产燃料电池汽车。

中德两国工业界的高管讨论了诸如统一供应链碳排放跟踪标准等议题。万钢强调,以氢为动力的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在实现低碳交通转型中的重要意义。

万钢说:“很多人都很好奇中国对燃料电池的看法。氢是中国国家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商业运输中的废气排放方面大有可为。”他呼吁,“我们需要推动整个供应链的低碳发展,以有效地过渡到可持续的未来。”

以下是万钢在2023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上的演讲要点。

一, 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化石燃料过度使用带来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严重威的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成为人类共同追求。中国作出郑重承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观碳中和,并付诸于持续的行动。

1.降低碳排放:2022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相对于2005年累计下降50%以上。

2.优化能源结构:可再生能源总装机量占比48.8%,其中水电、光伏、风电各占约三分之一,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总用电量的31.2%。

3.发展低碳交通:高铁营业里程达4.2万公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600万辆:电动自行车保有量达到3.5亿辆。

4.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前期地方碳交易试点十年探索的基础上,2021年启动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建设,裁至2022年底,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累计成交量2.3亿吨。

5.加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控制:从对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GDP强度的控制逐步转向对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控制,加快可特续能源发展和使用,加强碳排放监控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管理制度,扩大碳交易市场,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创造积极条件。

二, 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路径和目标。

新能源汽车主要由电力和氢气驱动,具有能源来源多样化、驱动高效化、运行零排放等特征,是道路交通领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全球生态环境的共同选择,已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开级的主要方向。

2023年1-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374.7万辆,同比增长44.1%,市场渗透率达28.3%。

推动新能源汽车高质量发展的新举措:推动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加快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新能源汽车应用市场;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新政策。

三,推动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 - 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研发布局。

中国新能源汽车区域发展不均衡、不充分。

四,加快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

2022年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1-2035年)》,明确氢能成为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和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

着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绿色气能产业体系,推动氢能从制取到应用全链条低碳发展。

促进绿色氢能消费,探索中重型商用车零碳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支持交通、工业多领域协同应用。

加快氢能产业碳市场建设,研究绿氢碳足迹核算机制,推动绿色氡能产业全环节融入国家碳循环管理体系。

五,加快基础建设:建设电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础设施。

加快电动化基础设施建设,如电动汽车充电桩、换电站以及氢能源汽车加氢站等。

扩大数字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如5G通信、大数据中心、云计算系统、高精度地图等。

建设智能道路基础设施,如智总灯杆、智意路口、交通感知、信号控制等设施等。

加强交通场景测试实验,建立仿真测试场景、封闭式试验场景实验以及开放式击验区域等。

六、市场拓展:创新政策措施,加速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

使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广大用户应对气候变化的自觉行为,特别是青年一代追求的时尚。

加强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引导农村居民低碳出行,助力绿色乡村建设。

聚焦北部地区需求,着力解决高寒地区气候适应性和用户里程焦虑问题。

推动公共交通领域全面电动化,加强公共交通的充换电服务设施建设。

创新商业模式,支持网约车、分时租赁等个性化、多样化社会服务体系发展。

新能源汽车下乡,新能返汽车在高寒地区应用,公交客车领域换电,自动驾驶公共交通推广。

七,开放合作,全球共创新能源汽车低碳发展新生态。

通过新能源汽车能源供给低碳化、材料供应低碳化、生产过程低碳化、 交通出行低碳化,推动全产业链和全生命周期碳中和,共建低碳可持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循环体系。

加强全球汽车产业在碳排放管理、碳减排激励等领域的合作对话与交流,共同探索推进低碳标准与管理体系建设,推动碳排放核算方法、基础数据的互通、互认与共享。

以下为汽车产业生命周期低碳化发展路径。

能源供给低碳化,提升产品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

材料供应低碳化,低碳设计、模块化生产、回收利用等。

生产制造低碳化,智能制造,循环利用与再制造等。

交通出行低碳化,智能化、共享化等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