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氢燃料电池 » 正文

比电动车更有优势 氢燃料汽车能否弯道超车?

日期:2023-08-21    来源:汽车经纬网

国际氢能网

2023
08/21
09:1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燃料电池 氢能车 电动车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流发展趋势是走向电动化,中国、美国、欧洲都选择了这一发展方向。

但电动汽车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并不是最理想的新能源汽车,不少科学家认为,氢能源或许才是终极能源。

这也是不少汽车厂商对氢能源汽车念念不忘的原因,如果氢能源汽车能够普及,对人类汽车工业来说的确是一件好事儿。

为了这个目标,以丰田为代表的一系列厂商始终没有放弃氢燃料汽车的开发。

在氢能源汽车上各大厂商都做了什么?

全球范围内发展氢能源最积极的汽车厂商就是丰田,它的手中掌握了大量与氢能源有关的专利,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氢能源汽车开发经验,虽然整体的销量并不算高,但相比其它汽车厂商来说却有明显的领先优势,这也是丰田一直在做氢能源汽车的主要原因。

7月初的2023年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上,丰田汽车展示了第二代MIRAI燃料电池车,以及与之配套的更换式氢气瓶集成储存模块技术。

此外,丰田汽车还计划将氢燃料汽车的销售重点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和欧美这样容量更大的市场。

除了丰田之外,宝马汽车也是氢燃料电池车的拥趸。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宝马汽车将在全新一代Neue Klasse系列车型中集成氢能动力。

更重要的是,宝马汽车可以将氢能动力车型做到和纯电动力车型的价格一致,这显然有利于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与普及。

值得一提的是,关注氢燃料汽车的并非只有丰田、宝马这样的整车厂商,还有博世这样的零部件厂商。

根据媒体报道,博世在7月13日宣布,该公司位于德国费尔巴哈的工厂已经开始量产氢动力模块,预计将首次搭载于美国Nikola公司的燃料电动卡车上,并且计划在2023年第三季度首次在美国市场上亮相。

应该这么说,各大汽车厂商在氢燃料汽车方面的进展还是比较快的,目前实现大规模量产已经不是问题。

同时,各国政府在政策层面对氢燃料汽车的支持也比较到位。以中国为例,根据《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中国将在“十四五”期间初步建立起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

到目前为止,中国是世界上氢产量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加氢站最多的国家,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位列全球第一。

为何赢不了电动汽车?

从理论上看,氢燃料汽车有着各种优势。氢的热值是汽油的24倍,燃烧后仅产生水,不增加空气污染,也不增加温室气体,是一种真正的清洁能源。

与此同时,氢在地球上的储量非常丰富,每9kg水中就含有1kg氢,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氢燃料汽车始终无法成为主流。2022年,丰田汽车仅售出了3900多辆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影响力非常小,这还是发展氢燃料汽车最积极的丰田,其它汽车厂商的表现更差。

与目前销量越来越高的电动汽车相比,氢燃料汽车最多处在萌芽阶段。之所以在短期内无法推广,有很多原因。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氢能源从一开始就有成本较高的问题。

其实几年前电动汽车与氢燃料汽车是齐头并进的,氢燃料汽车甚至还更成熟一些,但氢是一种单独的能源,它只能通过人工制氢来获取;而电却不一样,它的来源非常广泛,无论是煤电还是核电,只要能并网,就能为电动汽车所利用,天生具有低成本特征,因此中国、美国、欧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电动汽车。

成本太高,导致中美欧三大汽车强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电动汽车,将氢燃料汽车作为第二选择。其实很多电力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电动汽车并不能称为真正的新能源汽车,但市场需求最终决定了技术走向。

未来前景在哪里?

从目前的情况看,氢燃料汽车想在短期内成为市场主流的可能性非常低。加氢站、充电站都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对中国和欧盟来说,用同样的力度、同时支持电动汽车和氢燃料汽车成本太高,只能优先发展电动汽车,把氢燃料汽车作为次要发展方向。

氢的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能源,不过它的发展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在现阶段,认为氢燃料汽车将会很快普及的言论都不够理性。

人类早在1838年就已经发明了第一个氢燃料电池,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大规模推广;人类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造出了太阳能热水器,但直到近几年光伏发电才在中国成熟,随后推向全世界。

各国政府、各大汽车厂商不会放弃对氢燃料汽车的研究,但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这种新能源汽车很难实现大规模推广。

其实氢能源并不是唯一的新能源,哪种技术率先脱颖而出都很正常。不出意外的话,氢燃料汽车的影响力将慢慢扩大,与电动汽车长期共存。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