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双碳”是大家非常关注的方向,各界关注的焦点在于寻找到科学有效的降碳途径,这其中,碳捕集技术是最为直接高效的减排方式,但其推广的最大障碍就是成本问题,许多创新科技公司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最新的、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解决方案。作为致力于“碳中和技术”创新研发的科技企业代表,碳能科技创始人康鹏博士与红杉中国合伙人张涵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下为要点摘录:
Q:碳捕集的技术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的发展会如何影响到整个“双碳”产业?
A: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关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已经超出了自然界循环所能自身调整的范围,导致极端气候变化,2020年9月份,中国宣布了要实现“双碳”目标,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广受关注。在走向碳达峰的过程中,会有很多技术的加持,除了CCUS作为整体一揽子方案,也包括绿电、氢能、储能电动车等多样的技术。
Q:什么是CCUS?具体有哪些技术方法?
A:第一个c是二氧化碳,第二个c是捕集,u是利用,s是封存。碳捕集技术,传统的方法叫做“胺法”,用有机胺将二氧化碳从烟气里拿下来,这个方法是壳牌公司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油气行业发明的。除了胺法,还有膜法、固体吸附法、电化学方法等。胺法的优势是成熟度高,体量可以做的非常大,缺点就是经济性差;膜法和吸附法成本相对比较高,单一体量不是特别大;电化学的方式在国际上是前沿般的存在,国际上研究这一领域的课题组,可能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使用“二氧化碳电化学捕集利用技术”,每捕捉一吨的理论能耗有可能会打折,或者比氨法的能耗降低一半。低能耗的前景以及与绿电结合的优势,是非常吸引大家的地方。
Q:碳能科技的解决方案是怎样的原理?
A:碳能科技利用新能源来治理二氧化碳,把二氧化碳作为储能的介质,实现电到化学品的转变。技术特色就是用“绿电”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用电这个思路在国际上是非常大的领域,被称为“电燃料”,在国际上叫“人工光合作用”。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将二氧化碳模拟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将其固化下来,变成任何高附加值的产品都可以,包括塑料、甲醇、烯烃、合成油、合成蜡、合成燃气等。在中国实现“碳中和”的过程中,120亿吨碳中和的规模中,至少15亿吨可以转为化学产品来实现,是相对比较大的转化量。
Q:碳能科技是如何解决正向经济性的问题的?
A:碳能科技的路径是用绿电,绿电价格的降低让处理二氧化碳的成本随之降低;另外,“二氧化碳电化学捕集利用技术”产出的是高附加值产品,包括合成油、塑料、甲醇等。随着化石产品价格升高,以及绿电成本的降低,这两者之间的差值,形成了碳能科技技术路线结构上的优势,保障了未来可以实现经济正向性的。
Q:工业场景对碳捕集技术的需要是非常大的,具体有哪些?
A: CCUS在电力、钢铁、化工、水泥等领域都有很好的应用场景。比如,“碳中和”的愿景下,有20%火力发电作为安全的元素存在,这种情况下,火力发电必须要匹配CCUS技术;钢铁行业,国内冶炼还是传统的焦炭,落地的应用场景中必须实现零碳化或者负碳化;水泥行业,由生石灰到熟石灰的生产过程中,是必然的碳排放的过程;还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燃烧领域,这些都是CCUS领域刚需的应用场景。另外,国际上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例如马士基把航轮逐渐改成绿色甲醇的、还有飞往欧洲的航班也必须要绿色的燃料。据统计,到2027年,全球对绿色产品的需求,绿色甲醇的这种单一产品的需求就有望达到800万吨。绿色产品在经济正向性上也是一种响应,欧洲的绿色产品是有溢价的。绿色溢价完全可以保证绿色生产路线,是经济性的一种保障,是非常好的变化和趋势。
Q:“双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氢,如何看待氢能和氢经济?
A:氢能源是非常热门的领域, 2021年上半年,很多央企在实现双碳过程中,把氢能作为重要的目标。氢能从交通领域发展到更广阔的工业领域的应用,这个体量变得非常大和迫切,发展点就是大规模的风光制氢,因为,工业领域必须是绿氢,这个是工业领域带来的更大的变革。过去的两年,很多的央企、上市公司、大型能源企业都颁布了大型的风光制氢的规划。氢能还是非常好的储能的载体,是绿电的延伸,氢能实现的是零碳、储能双重的功能,氢能和锂电池形成互补的态势。
Q:碳能科技在氢能领域有哪些布局和思考呢?
A:2019年,碳能科技在氢能领域的储氢技术上做了一些攻关和布局,把研究二氧化碳技术中开发出的隔膜新材料专门拿出来到氢能领域进行转化。这个隔膜新材料是电解水制氢电解槽中非常重要的产品,一方面,隔绝氢气和氧气的穿越,防止它们混合而爆炸,同时又降低电解水制氢的能耗,是非常重要的组件。目前,该隔膜新材料已经完成了实验室的研发迭代,在国内形成了100万平米的产能,换算为功率的话是5GW 产能,是一款颇受认可的产品,也让碳能科技实现了从技术型公司到商业化的全流程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