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氢能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在燃料电池汽车这一大应用市场取得了新的进展。”2022年末,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在一次报告中如是说。
越来越多的燃料电池汽车正在驶入我们的生活:在虹桥机场附近,全国首批燃料电池网约车为市民带来了新鲜且舒适的绿色出行体验;在江浙沪周边的工厂内,燃料电池叉车、牵引车、物流车构建起了全新的物流运输力量;在上海的嘉定、奉贤、金山、青浦、松江等区,燃料电池公交车已成为公共交通出行的新选择;在遥远的鄂尔多斯,燃料电池重卡无惧道路崎岖与北方地区的严寒,助力煤炭从矿山走向需求企业……
燃料电池系统是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部件,地位相当于燃油车上的发动机。上文提及的这些投入商业应用的燃料电池汽车中,燃料电池系统均出自科创“小巨人”——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氢科技”)之手。
自2018年成立以来,捷氢科技始终以加快燃料电池产业化为己任,自主掌握了从燃料电池系统、电堆到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推动燃料电池电堆从部件到材料逐步实现100%国产化,摆脱了产业依赖进口的局面,大大提升了整个产业链的国产化水平。
发力“大国产化”降本成效显著
电堆是燃料电池系统中最关键的部件,其技术水平基本上决定了燃料电池系统的性能,成本占据了燃料电池系统的65%-70%。昔日,燃料电池电堆中的膜电极核心材料,包括质子交换膜、碳纸、气体扩散层被国外厂商高度垄断,采购价格不菲,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燃料电池汽车要发展壮大,降低成本是行业普遍共识。而要实现降低成本,打破关键部件的技术垄断、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可或缺。“可以参考锂电池行业,正是因为国内除了锂矿外,全产业链其他环节都自主可控,才造就了中国在锂电池以及电动汽车领域的全球领先。”捷氢科技总经理卢兵兵表示。
更安全的供应链、对客户需求更快的响应速度,以及更低的制造成本都指向了全产业链自主可控,即“大国产化”,这也是捷氢科技发力的方向。从2019年开始,捷氢科技开启了膜电极核心材料国产化工作,通过创新研发取得了碳纸、催化剂、质子交换膜三项核心材料的国产化技术突破。
空压机、膜电极、碳纸、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这些关键部件和材料的国产化降本叠加后,实现了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大幅下降。据捷氢科技招股说明书披露,捷氢科技的燃料电池系统平均售价从2019年度的100万元/套下降至2021年度的40.34万元/套,降幅达到60%,为燃料电池系统的大规模装车应用奠定了基础。
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创新人才不断集聚
燃料电池具备氢能所带来的更高能量密度、更广适温性、更优环保性等天然能源优势,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和产业政策的不断深入,极有可能复制锂电池当初爆发式发展的路线。但是,这片无垠的“蓝海”,海平面下早已暗流涌动。
“一方面,不同的技术路线之间竞争激烈,燃料电池要大规模装车,既要和使用传统能源的内燃机竞争,也要和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竞争;另一方面,出于对国内氢能行业的一致看好,燃料电池汽车赛道上,全球顶尖‘玩家’云集中国,‘蓝海’的红利尚未完全显现,就已经拼成了‘红海’。”卢兵兵坦言。
要想在这条赛道上保持领先,技术与规模缺一不可。为了在技术上时刻保持领先,捷氢科技高度重视核心技术研发及自主创新,把技术创新和自有知识产权视为企业未来长期发展的根本。据招股说明书披露,2019-2021年间,捷氢科技的研发投入持续加大,研发费用从2939万元增长到了1.12亿元,同比增长382.7%,三年累计研发费用超过营业收入的25%。
随着研发投入的增长,公司的创新人才团队规模不断壮大,一支具备整车量产和燃料电池技术研发经验的高学历人才团队逐渐成型。截至目前,捷氢科技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同时,公司55%以上员工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包含25名博士、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以及6名省级高层次人才,此外还有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企业发展战略顾问。
人才高地成为创新研发最重要的土壤。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捷氢科技已拥有101项授权专利,参与了8项重要政府研发课题项目,研发成果获得19项行业奖项,并且主导和参与制订了9项现行的燃料电池技术标准。截至目前,捷氢科技的燃料电池电堆和系统在产品一致性、可靠性和耐久性上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推动全产业链 让“小巨人”成为“巨人”
光伏、高铁、风能、锂电……在这些领域,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卢兵兵相信,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将是中国引领全球的下一条赛道。
规模是这一过程中绕不开的话题,也是捷氢科技从科创“小巨人”成长为真正的行业“巨人”的必由之路。“‘巨人’,要求量和质都得‘巨’。现在更重要的是量,有了量才能有质,才能有话语权。”卢兵兵表示。
然而,目前成本依然是燃料电池产业面临的难题。从客户的反馈来看,捷氢科技燃料电池产品和技术已获得认可,但是加氢难、加氢贵,以及燃料电池汽车全生命周期成本高等痛点,依然制约着燃料电池汽车参与商业竞争。
因此,和产业链下游的合作伙伴一起挖掘应用场景、寻找批量化应用机会,是捷氢科技的当务之急。捷氢科技在产品研发、生产、测试、认证、销售、售后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且规范的体系,能够更快决策、更灵活开展合作,这与“大国产化”提升燃料电池经济性一起,成为企业大量挖掘应用场景的优势所在。
去年8月,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上海首批车辆“发车”,包括mpv、冷链物流车、重卡等在内的100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投入运营。捷氢科技作为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项目中应用规模最大的牵头单位,已实现“商乘并举”,示范应用车辆大多搭载捷氢科技的燃料电池系统。“我们已经从动力系统的供应商转变为整个产业生态链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不仅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技术、新的生产工艺,更要缔造新的商业模式。”卢兵兵说。
风起于青萍之末。随着示范应用项目如火如荼地推进,车辆上险数据显示,去年全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了5009辆,创历史新高。2022年3月,《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发布,氢能正式纳入我国的能源战略体系。捷氢科技将乘着这股行业东风,持续在产品开发、应用场景搭建、商业模式创新、服务体系保障等方面提质增效,在中国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中挖掘更广阔的市场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