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储氢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张天任:制定出台更多氢能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日期:2023-03-03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夏治斌 石英婧

国际氢能网

2023
03/03
13:4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2023全国两会 氢能产业 张天任 全国人大代表

“在减少碳排放、保障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增长等因素的驱动下,全球各国利用能源的方式正朝着‘加氢脱碳’的方向发展。氢能可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再循环利用。”

日前,记者获悉,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将带来《推进氢能产业突破发展瓶颈 加速实现全面市场化》等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天任/企业供图)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全球氢能委员会预测,氢能源将在2050年之前,在全球能源消耗量中占比约18%,全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较现在减少约60亿吨。

在政策端,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在2022年联合发布了首个《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从战略层面对氢能产业的发展做出顶层设计。

根据《规划》设定的目标,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工业副产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就近利用为主的氢能供应体系,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部署建设一批加氢站;到2035年,形成氢能产业体系,构建涵盖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的多元氢能应用生态。

“我国地方性氢能政策规划与《规划》国家整体规划相比,定量指标更细化,发展目标设定也更具有雄心,更有助于支撑国家规划目标的实现。”张天任表示。

据预测,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将迈入十万辆级,加氢站数量到2025年有望建成千座以上,我国氢能产值预计将突破1万亿元;到2030年,燃料电池车辆有望突破百万辆。

张天任指出,在国家顶层政策指引下,氢能产业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获得较快发展,从产业规模到成本成效都取得了显著提升,产业即将步入发展快车道。

氢能市场化落地待破局

虽然氢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氢能产业目前的发展尚处于早期阶段。张天任表示,在氢能及氢燃料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氢能市场分割严重、氢能科研人才紧缺、燃料电池成本较高、燃电车辆使用费高、加氢站有潜在风险等行业问题。

对于氢能市场现状,张天任指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本意是希望推动区域之间的合作,实际结果是市场分割更加严重。“看起来生产基地和加氢站都非常多,但基础建设的密度和氢气供应依然不够,氢气制储运加等瓶颈没有打开,燃料电池汽车运行成本高,导致一些投放市场的车辆不能正常运营,客户(即使是地方公交)重复购买意愿不强烈。”

在科研人才方面,张天任表示:“相较于其他行业,目前氢能生产、制造、研发类人员社会储备不足,全产业链人才紧缺;人员流动性大;基础岗位需求难以满足;新入行人员面临生产经验挑战,经验丰富的人才相对稀缺,尤其是具备丰富生产经验和开发经验的人员。”

在燃料电池成本上,张天任表示,氢燃料电池系统由电堆、供气系统、控制系统等部件共同构成。电堆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部件,电堆成本占氢燃料电池系统总成本60%左右。造成电堆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包括:膜电极、电堆加工制造过程及使用环境要求。

他表示:“电堆技术的瓶颈也导致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较高。膜电极是电堆的核心部件,由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纸组成,其成本约占氢燃料电池系统的36%。目前商用催化剂为铂/碳,其成本约占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的23%,是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质子交换膜、碳纸材料等关键材料仍然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国产化替代仍存在巨大差距。”

据悉,氢气在终端加注至氢燃料电池汽车时,需先后经历制取、存储运输以及加注三大供应链环节,其终端销售价格直接取决于这三大环节的成本。

“由于当前氢能上游基础设施与下游市场相互制约,市场规模小导致企业成本分担不足,且国内整个供应产业链的制储运加各环节尚未打通,各种技术路线尚处于发展阶段,造成我国当前氢气终端销售价格普遍偏高的现象,远无法满足氢能下游商业化运营。”张天任表示。

对于加氢站的潜在风险,张天任表示,加氢站中涉及卸气、加压、储气、加氢等多个工艺过程,在规范性和标准化上长期不足,致使行业内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加氢站安全运行的基本要求,并且妨碍下游加氢车辆加氢使用。此外,氢气加注协议长期缺位使得加注过程中对氢气温度和加注速率的过程控制缺乏统一标准,任由行业内企业粗放处置,存在大量不符合《GB/T 31138-2022加氢机》新国标的存量设备。

张天任指出:“这些设备加注氢气的状态可能远超车载储氢瓶的加注边界,会带来极大安全风险隐患。氢气作为危险化学品,从全产业链发展,安全审批流程和安全评价比较严格,审批周期长,不利于产业发展。加氢站建设审批手续国家尚未出台统一标准,项目手续办理较慢,需要政府优化审批流程,优化加氢站布局规划(土地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就目前氢能产业发展看,很多技术瓶颈和市场规模化小,投资强度大,加氢站建设商业用地费用过高,动则几百万元每亩,不便于氢能产业发展,需要有引导性政策和金融支持。”

对于上述行业现状,张天任认为,只有全面扩大氢燃料电池的示范应用范围,丰富应用场景,完善基础设施及法规政策,形成规模优势,才能有效降低氢燃料电池整体成本,提高技术水平,培育专业人才,推动全产业链成长。

推动行业多方融合协作

“国家尽快制订出台更多氢能产业发展政策,降低氢燃料电池车辆成本,引导产业健康发展,以更大的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张天任表示。

在落实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方面,张天任建议,要战略牵引、有序发展,营造氢能发展的产业和市场环境;科技引领、夯实基础,推动跨产业、跨学科的融合发展;市场导向、系统推进,构建高质量的低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第一、规范为先,提升和完善跨区域、综合性商业化示范运营水平;国际合作、培育人才,在高水平开放合作中走向世界。

张天任还建议,鼓励地方出台应用补贴。“政府要出台更多推动燃料电池应用与疏通氢气供应的政策,加快基础建设,在产品得到验证时推动商业化进程和产业链闭环,因为只有产业闭环资本进入才能良性循环,同时对应用达到一定时间的产品给予示范推广补贴。”

此外,张天任还提出,鼓励政府金融平台与社会资本加入的多元化投资体系,支持设立氢能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各地给予前沿性氢能设施装备制造、率先采用国家科技专项成果的储运及加氢项目资金奖励、风险补偿与融资贴息等支持。“建议将氢能列入省绿色基金及投资管理体系,建设相应的资金和担保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氢相关领域,重点解决氢能产业的投资。”

对于氢气补贴,张天任认为,应由国家能源局牵头统一全国氢气市场,像汽油、柴油一样制定氢气统一销售价格,推进加油站拓展加氢模块及功能。将氢燃料车辆购置成本中高于传统燃油车、燃气车的差额部分给予奖励或者补贴;全国加氢站的加氢价格统一不超过30元,保障氢燃料车辆的使用成本不能太高。

张天任指出:“近中期,基于经济、技术和环境的现状条件,应重点使用副产氢和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将氢能列入相关减排及减能指标,发展高压气态与液态储运等关键氢气储运技术,鼓励不同模式的加氢站、加氢制氢一体站的发展并给予政策支持。”

在氢能人才的建设上,张天任提出,一是加强氢能人才顶层设计,加快推进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为培养氢能专业人才奠定扎实基础;二是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合作,探索院校+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协同开发教材、推进产教融合模式,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政策,通过相关政策制度创新,打造完善开放的人才引进体系,吸收吸引国际水平的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四是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平台及实践平台,建立产业链创新集聚区,营造良好的氢能人才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五是推动氢能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培育具备专业性、研究性和实操性的复合型产业人才。

对于加氢站安全运行管理体系的建立,张天任认为,要从人员管理、设备安全管理、气体质量管理、生产作业管理和管理制度等层面构建规范化的加氢站安全运行管理体系并遵循执行,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核验和检查。

张天任建议,把氢能按照能源管理而不仅是危险化学品管理,将氢能与清洁能源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加强各级主管部门的相互协作。出台安全评价等关键审批事项自上而下的管理办法与技术论证方案,建立氢能项目“安全绿色”的审批通道。

“完善氢能管理体系,明确氢气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章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的、完善的、连贯的加氢站建设和运营审批政策及流程,解决制氢用氢土地性质的协调问题。”张天任指出。

而对于涉氢应急防范和处置流程,张天任表示:“针对涉氢事故的潜在风险,应当建立涉氢安全的规范化和专业化事故应急防范和处置流程,加强防灾管理,强化防灾网络,定期预警演习,特别要对加氢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