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国内最大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中国石化首个兆瓦级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绿电制氢”项目)的核心设备——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置顺利完成吊装,标志着该项目正式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也意味着项目距离投产更近了一步。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利用纯水作为电解液,在电解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化学药品,具有较高的电流密度和安全性。此外,与现有的碱性电解技术相比,质子膜电解水制氢工艺的“适应能力”更强,对电的波动与否没有过多要求,且制氢系统可随时关停,便于就地消纳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较强的可再生“绿电”。
10月30日11时18分,设备在现场验收无误后,正式进入吊装环节。在轰鸣的机器声中,起重机将两个集装箱缓缓平移至安装基座。经过2个小时,在施工人员的通力合作下,设备平稳着陆。“这个外观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集装箱,其实‘暗藏玄机’。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系统采用集装箱式供货,制氢工艺柜、电源整流柜等配套系统高度集成在这两个集装箱内。”中原油气加工服务中心氢能源研究项目部经理王海宁说。
据介绍,因设备制造结构复杂、原料材质特殊、交货期紧张,再加上疫情等因素影响,为确保设备尽早到来、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中原油田物资供应中心和油气加工服务中心等有关部门在保障质量的情况下,降低采购成本,多次与远洋、航空和陆上运输商视频连线协调解决运输问题。设备运输情况还被列入全市能力作风周调度会进行调度,市委、市政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
在核心装置紧锣密鼓安装调试的同时,3.66兆瓦可再生电力电解水制氢光伏配套工程也在加紧施工。秉承“绿电制绿氢”思路,油气加工服务中心利用原厂区闲置场地及供配电系统,打造“智能光伏+电站”配套工程。该工程分为3个光伏发电方阵,预计11月上旬主体完工、11月中旬并网发电,年均发电量可达410万千瓦时。
据悉,“绿电制氢”项目投产后,每天可生产超纯氢1.12吨、加注60辆氢能公交车。氢气的质量能量密度大,是汽油的3倍还多,1千克氢气可以让轿车行驶100多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