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被誉为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是实现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助力。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首次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稳步推进氢能多元化示范应用,到2025年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等目标。
同时,氢能产业的区域竞争也已进入一个政策创新、推动产业生态高速聚集的时期,更大规模、更多场景商业化应用成为当下竞跑的关键。
9月18日下午,“海河零碳论坛·周末沙龙”如约通过新金融传媒视频号及腾讯会议进行了线上直播,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氢能产业发展局领导、天津氢能源产业众多行业精英齐聚直播间,共同探讨“天津氢能产业发展与实践”。
本次论坛沙龙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委会、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氢能产业发展局指导下,由南开大学产城发展校友会碳中和专委会、碳中和研究院、天津港保税区氢能发展促进中心主办;天津海河零碳传媒有限公司承办;金诺律师事务所、山东省多能互补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先进高分子材料技术研究院、北京元宇宙与碳中和研究院协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天津市企业家协会、天津全球成长型企业协会、天津市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协会、滨海—中关村双碳联盟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新金融传媒、凤凰网等多家机构支持。
双碳战略引领 落实氢能规划 力争成为国家氢能产业主力军
罗春雨
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氢能产业发展局副局长
天津港保税区氢气资源丰富,制氢龙头企业聚集,拥有法液空、中石化、渤海化工等重点供氢企业;“三区两港” 区位优势明显,拥有天津港、钢铁、船舶、轨道交通以及城市物流配送等独具特色的应用场景。在燃料电池叉车方面,杭叉集团、新氢动力等项目已落地投产,自用试验站已完成建设,在临港智能装备产业园初步实现项目聚集。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聚集重塑科技、氢璞创能、未势能源等重点企业,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优秀企业落地,构建氢能全产业链。
今年6月刚刚成立的氢能产业发展局,是天津港保税区管委会下的专门常设机构,氢能产业局主要的职责职能是发展以氢能为特色亮点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同时,兼顾“双碳”为背景下的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
氢能产业发展局主要的产业发展思路是,一端以能源资源为基础,另一端以示范运营为拉动,两端共同促进科技产业的落地。
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五部委印发《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财建〔2020〕394号)。按照天津市、滨海新区统一部署,保税区代表滨海新区牵头京津冀示范城市群天津区域工作,示范已于2021年8月正式启动。
天津市氢能示范产业园,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临港片区,由能源资源生产示范区、研发制造及应用示范区(氢能主题园区)、绿氢制备示范区三个功能区域构成,总占地面积8平方公里。
天津港保税区目前已获得多项认可。“氢能车辆的单车平均行驶里程达到了2万公里,拿到了全国第一。这是一个重要指标,意味着我们的商业化运行已经推开。氢气的年产能以及加氢网点的数量在片区内达到了第一,天津制造氢能叉车的推广量做到了全国第一,市场化的程度也被评为了第一。”罗春雨介绍说。
标准的制定 满足了政策的需求 也满足了市场的需要
何云堂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标准所
高级总监、资深研究员
“双碳”目标把氢能推向前台。氢能发展如火如荼,燃料电池汽车(FCEV)是一个重要的体现。
国家鼓励政策、各地的氢能规划密集出台,体现了我国对于氢能产业的雄心,也推动了示范运行、产业化进程。在补贴政策上,国家吸取了在新能源汽车上补贴的偏差,将购置环节的补贴,调整为示范应用的支持,并且按照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奖励。
但目前,我国还面临燃料电池车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缺失,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以及加氢设施建设难等突出问题。
燃料电池汽车行业的终极目标是,碳中和依靠氢能实现。现在,在燃料电池汽车领域,政策是在持续发力的,并且涉及了完整的产业链。标准的制定,满足了政策的需求,也满足了市场的需要。“我们现在做得更多的事情是,做满足行业创新的标准。”何云堂介绍说,“安全是永远的主题,我们正在为之努力,包括碰撞实验、火烧实验、爆炸实验……安全是无上限的。我们要做的标准是能适应产业、适应全球的标准,这还需要依赖全社会的力量。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纯电汽车在运行,希望十年后,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燃料电池汽车在运行。”
叉车在工业车辆中占比很低 但已可支持千亿规模公司发展
陈海涛
新氢动力科技创始人
2022年3月2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在《规划》指出:对氢能产业发展做出明确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快氢能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探索在工业、交通运输、建筑等领域规模化应用。
国外燃料电池研发及相关应用起步较早,目前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均在开发和生产燃料电池叉车,其发展和应用速度远超燃料电池汽车。我国氢燃料电池叉车越来越受到市场重视,国内多家氢能企业正加速布局。
叉车在工业车辆中占比很低,但已经可以支持千亿规模公司发展。我国的叉车增量是全球第一,2020年我国新增叉车80万辆,2021年新增叉车103万辆,每年新增两三千亿规模。其次,存量市场巨大,全球存量1100万辆左右,我国存量500万台,这是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2020年增速50%。增长空间巨大,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叉车数量不及发达国家的50%,后期还有巨大增长空间,甚至可容纳多家上市公司。
工业生产领域是碳排放的主体之一,在整个工业生产环节中,又分为生产和搬运两大应用场景。以氢能为能源媒介的工业车辆,可以解决高排放、高污染问题,减碳效果立竿见影。“在封闭场景内,没有加氢、审批、高昂的氢成本开销,售后也更加方便。”陈海涛认为。
用户在关注什么?安全性、友好度和经济性
刘可飞
中石化销售氢能源(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
氢能源应用还未成为规模化运营,核心零部件的成本较高、加氢站的数量局限等因素,都是在氢能源应用推广中遇到的瓶颈。
氢能源燃料电池商用车用户在关注什么事情?第一,是安全性;第二,是友好度,站在终端客户的角度,他们会关注车的操作性能,加氢的便利性等等;第三,是经济性,这就与购车成本、技术进步、氢气价格、物流优化等方面息息相关。
如何进行氢能源燃料电池商用车的商业化运营?首先是关注技术的升级与创新,例如材料与工艺、关键零部件等方面;第二是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例如规划化采购、网络化的资源配置、技术迭代的数据支持等等;第三,是物流的优化,以氢能源的应用为契机,通过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匹配合适路线的业务,形成“套箱”的运转模式,提高运营效率的同时,可大幅度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关于海河零碳论坛
2022年“海河零碳论坛”由南开大学产城发展校友会碳中和专委会碳中和研究院等单位主办,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天津泰达低碳经济促进中心、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天津市滨海新区环境创新研究院、南开大学循环经济与低碳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天津市企业家协会、天津全球成长型企业协会、天津市中小企业经济发展协会、新金融传媒等多家机构支持。
2022年“海河零碳论坛”致力于构建多元、开放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论坛以主旨演讲、行业聚焦、成果展示、深度分享等形式全面展示双碳战略目标下的实践成果,探寻“双碳”背景下经济转型和产业创新路径,打造“双碳”全产业链共生赋能平台,助力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共创绿色零碳未来。“海河零碳论坛”计划每年春季和秋季举办两次线下和线上结合的论坛,同时每周的周末都会安排固定时间举办线上沙龙交流活动。全力打造一个碳达峰碳中和的国际国内交流平台。
9月25日下午2:30,“海河零碳论坛·周末沙龙”还将继续,敬请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