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背景下,今年政策接力、电动化技术提升、车型产品多元化、基础设施完善、换电及V2G模式创新等多重因素带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发展。
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明确了电动车将在2025年渗透率达到25%的目标,而根据乘联会数据,今年6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53.2万辆(含插电混动),同比增长130.8%,市场渗透率达27.4%,已超目标。
超预期的电动汽车渗透率带来了超预期的电池需求,电池产业链原材料价格始终居高不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电池级碳酸锂材料价格近日已逼近50万元/吨,相较2020年底的5万元/吨,已翻10倍。
8月25日,工信部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在电池储能方面明确指出加快研发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氢储能/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推广智能化生产工艺与装备、先进集成及制造技术、性能测试和评估技术。提高锂、镍、钴、铂等关键资源保障能力,加强替代材料的开发应用。
受锂电池产业链上下游材料价格上涨、产能紧缺、政策带动等影响,从今年开工签约的项目以及融资动态来看,电池产业确实表现出了全面开花的景象。
北京率先发布氢能专项政策,氢燃料电池迈入初步产业化阶段
日前,北京市经信局相继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氢能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受到关注。
《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中明确补贴细则,提出支持技术装备产业化,支持属于氢能关键领域“补短板”,填补国内(国际)空白,技术水平国内(国际)首创的技术产品(统称为首创产品)实现首次应用。根据产品应用效果,按照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的 30%比例,择优给予研制单位国际首创产品不超过5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不超过300万元的资金支持。
《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2025 年前,北京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形成氢能产业关键部件与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成3-4家国际一流的产业研发创新平台,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 200 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 37 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集微网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电池领域一级市场投融资案例超过20起,其中氢燃料电池相关领域融资超过7起,企业包括慕帆动力、新氢动力、溯驭技术、氢航科技、济美动力等,融资轮次普遍处于早期。
从具体的项目描述可以看出,企业所融资金主要用于氢燃料电池、气轮机等子系统的研发与初步产业化。
锂电池“扩产”仍是主旋律,钠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遍地开花
受产业驱动,从今年上半年开工和签约的项目概况来看,锂电产业的投入仍然是主旋律,呈现投资额度高、节奏密集等特点。
根据集微网不完全统计,新能源储能领域,截止8月底,签约项目超20个,开工项目超15个。以下是部分取得进展的项目:
由项目进展来看,不乏杉杉股份、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行业头部玩家,以及楚能新能源等新玩家的加入。此外,上汽通用、一汽、比亚迪等车厂也在向上游材料布局。或是近两年材料价格上涨推动下的行业发展走势。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热潮之下,动力电池也迎来退役潮,受此推动电池回收也成为一项重要的衍生产业。从企业融资方向来看,锂电池回收项目成为投资热点方向之一,融资金额普遍偏高;从项目的投入情况来看,锂电池产能情况或更为紧迫,锂电池回收项目相比电池产能扩产,投入资金较小,热度相对要弱一些。
在锂电项目之外,或受政策带动,为“双碳”目标作贡献,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等储能项目的签约相继出现,包括由三峡集团牵头建设的10GW光伏电池生产基地项目开工、坐落于河北保定的英利能源年产5GW高效N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产业园项目、在湖北鄂州开工的沐邦高科10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基地及新能源总部项目等。
在融资方向上,钙钛矿太阳能/光伏电池因表现出高光电转换效率,被认为是未来产业化的最重要方向之一,受到了资本的关注。
此外,钠离子电池的成本和倍率性能相对锂离子电池具有优势,被认为未来有望替代传统电池。融资项目上来看,一级市场已有资本与创业项目投入推进钠离子电池的产业化进程。不过对于钠离子电池产业发展,7月份传艺科技发布异动公告曾提到,钠电池行业处于早期快速发展阶段,虽然公司基于前期的考察和技术储备等判断选择此战略方向,也面临不确定性,产业竞争存在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