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制氢 » 正文

氢气循环泵和引射器的完美结合

日期:2022-09-09    来源:未势能源

国际氢能网

2022
09/09
14:5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气循环泵 供氢技术 供氢系统

“混动”供氢技术简介

氢循环可以将电化学反应生成水(包括水蒸气)和未反应完全的氢气供应到电堆阳极入口,其中水和水蒸气可以改善电堆湿润水平和提高水管理能力,提高电堆运行寿命。此外氢循环中利用未反应的氢气可以实现系统的高效率运行,为此氢循环系统在燃料电池系统中至关重要。

氢循环泵的主要优势在于主动可调节、快速响应和较宽的工作区间,但是有结构复杂、噪音大、有寄生功耗和成本高等问题。

引射器是一种基于文丘里效应,利用高速喷射的工作流体造成的压差,将引射流体吸入再排出的纯机械部件,引射器结构简单、噪声低、可靠性高并且无寄生功率,但其引射范围有限,特别是在电堆低电密下工作困难。

超越神州系统采用“混动”供氢设计,即为HHM(Hybrid Hydrogen Module)系统,实现了氢气循环泵和引射器的完美结合,充分利用二者优势,覆盖功率范围达到1%-100%。

亮点技术简介

① 系统效率高。与氢气循环泵方案对比,峰值点可减少60%功耗;

② 高度集成化。通过高度一体化结构设计,使“混动”供氢结构与电堆汇流板合为一体,提高了系统集成度;

③ 控制精准化。“混动”供氢系统采用精细化排水方案,减小排氢频率,减小氢耗,提高系统氢气利用率;

④ 防结冰设计。“混动”供氢系统采用多重防结冰结构设计,提高系统冷启动成功率;

⑤ 平台化设计。实现了供氢系统平台化和模块化设计,可拓展120KW-250KW系统应用,可有效减小系统供氢开发的成本;

技术特点1:系统效率高

“混动”供氢系统采用引射器和氢气循环泵相结合的方式,相互配合满足氢循环需求,二者可以通过多种工作方式组合满足氢循环的不同状态需求。在不同的系统工况下,“混动”供氢系统会进行自适应控制,进而使整个系统处于最优状态。在峰值功率时,可利用引射器的高速喷射流实现大流量的氢气循环,使得氢气循环泵处于最高效运行区间,减少功耗损失。与单氢气循环泵方案对比,可实现60%的功率回收,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峰值效率。

技术特点2:高度集成化

“混动”供氢系统运用与系统汇流板结构高度集成化设计的理念,实现了最小化结构设计和流阻设计,最优化强度设计和密封设计,从布置、性能、强度和密封等多角度实现最优化的供氢设计。

各参数如下:

机械空间:尺寸小于380*315*175cm

流阻性能:<6kPa@峰值点

爆破压力:>8Bara

密封性能:<10-4mbar L/min@3Bara,(-40℃—90℃)

技术特点3:控制精准化

“混动”供氢系统通过利用流量控制阀、氢气循环泵和排氮排水阀的组合控制,实现了电堆阳极压力、氢循环氢气浓度和分离液态水的高精度控制。

在氢循环控制过程中需要维持氢循环中氢气浓度处于一定范围,如果排放时间过长,会导致氢气排放过多,降低系统效率,如果排放时间过短,会导致氢循环中氢气浓度较低,电堆则会处于非最优反应区间,进而影响系统效率。为此,“混动”供氢系统可根据运行状态实时进行最优化状态调整,保证最佳氢氮比。

技术特点4:防结冰设计

“混动”供氢系统运用多重防结冰设计,根据产品设计、流道分布、储水设计、散热设计以及姿态布置等,从多角度、多维度实现氢循环的防结冰功能。

产品设计,在结构设计和布置等方面进行防结冰设计,同时具备特定状态下的冷启动控制策略,可实现破冰运行。

流道分布,氢循环流道可以实现液态水最大化排出,可保证系统在流通状态下流体的分布均匀性和稳定性。

储水设计,通过组合结构设计,系统可以收集氢循环中未排出或低温冷凝的液态水,使其处于特定位置,保证系统启动时流通性。

散热设计,“混动”供氢方案采用特殊散热结构设计,在系统冷凝时,水蒸气将会在温差影响下产生内部转移,使得水蒸气集中于储水区域。

姿态布置,为适应车辆运行全工况需求,氢循环储水、排水流道设计满足车辆上下坡和倾斜路面行驶和停放需求。

技术特点5:平台化设计

“混动”供氢系统采用平台化设计理论,可通过氢气循环泵和引射器关键参数的修正实现120KW-250KW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需求,使供氢系统具备可拓展性和延展性,实现了供氢系统的平台化开发,提高了系统可靠性、系统开发敏捷性并促使成本下降。

差异化优势

“混动”供氢系统具备独特的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和策略设计,具有宽功率覆盖范围、高效率、高控制精度等优势。其搭载于未势超越神州系统产品中,可为系统提供最全面和最优化的应用方案,发挥出系统的最大性能。

除了“混动”供氢方案,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氢循环形式还有单引射器方案、氢气循环泵方案、双引射器方案和流量旁通路与引射器结合方案等,各方案之间优劣势对比如下:

其中“混动”供氢方案在功率覆盖范围和效率方面具有突出优势,我司通过氢循环与汇流板的集成化设计,使得氢循环具备较大空间优势;同时我司实现了零部件的国产化、自主化,建立了成本化优势。综上所述,我司“混动”供氢方案具有综合竞争优势。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