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至28日,2022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北京海南两地召开。作为我国燃料电池领域优秀成果重点推介企业,海卓动力(青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卓科技)核心产品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自主化核心零部件精彩亮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谢佳平受邀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成熟的商业化需要多方合力
海卓科技是一家致力于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与产业化的高新技术企业,依托同济大学和中国工程院资源平台,公司建立了由院士领衔的国内顶尖研发团队,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工程服务等方面拥有先发优势。
把握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机遇,公司围绕“制氢”和“用氢”产业环节,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零部件和制氢设备深入布局,面向能源、工业、交通等领域提供多种不同的产品组合和解决方案。
得益于国家的支持和引导,当前,我国已初步掌握了燃料电池产业链和氢能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实现了千辆级动力系统与整车的应用能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能一蹴而就,受制于成本、技术、场景、基础设施等因素影响,燃料电池汽车商业推广之路任重道远。在未来车用能源中,传统燃油、氢燃料与电力将在很长时间内并存互补,共同支撑汽车产业发展。”谢佳平说,政策风向标是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后,会倒逼燃料电池汽车具备传统油车续航能力长、能源补给便利、动力强劲等优势。
谢佳平认为,燃料电池汽车行业要实现成熟的商业化,需要多方合力:从产品的角度,需要在稳定可靠性、经济性、车辆的轻量化以及使用空间等方面不断优化和提升;从能源补给的角度,加氢的便利性问题需要得到充分地解决;尤其重要的是,在示范推广前期,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不过,在未来,随着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的规模化,技术的进步和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必将不断推进商业化进程。
“一纵一横”,探索应用场景
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垄断长期以来都是阻碍国内众多高精尖领域发展的一大掣肘,新能源领域也面临同样的难题。海卓科技团队在20年的行业研发中,始终抓牢科技创新“牛鼻子”,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攻坚行业“卡脖子”难题。
公司在推进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的探索,可以总结为“一纵一横”。在纵向上,公司建立了正向自主的燃料电池开发体系,不断提高自主化程度,实现了电堆的自主化,拥有从MEA制备工艺、从双极板正向设计到电堆集成完全自主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申请了近百项专利技术。
谢佳平介绍,公司已量产3个燃料电池发动机平台,能够满足乘用车以及大中小型商用车的车型需求,并逐步拓展到船舶、工程车辆等方面,按规划,在未来3年内,公司燃料电池系统产品功率将覆盖60kW-200kW,电堆功率覆盖80-300KW。
燃料电池汽车一头连着制造业,一头连着应用端,行业前期推广需要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横向方面,海卓科技建立“场景+产品+商业模式”的组合形式,对氢能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做了深入探索。
谢佳平认为,有着大载重、长续航、高效率需求的中重卡面临节能减排的压力,是氢燃料电池商业应用的突破口,另外,在固定线路行驶且车辆集中的公交和客车,商业化应用可行性强。目前公司在全国多地配套了500多辆燃料电池重卡,覆盖市政渣土、城市物流、矿卡短倒、冷链物流、电商物流、港口倒短等各个场景。
氢气是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短板,谢佳平介绍到,公司目前已布局制氢相关业务,提供电解槽标准化产品以及提供制氢加氢一体化解决方案。助力解决产业链短板问题,加速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