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链
1、上游(制氢、储氢、加氢)
1)制氢
化石能源制氢(当前主流,2019年占比78%):产量高,成本低,技术成熟。工艺流程长,碳排放量大。包括:煤制氢、天然气制氢、石油类燃料制氢。
工业副产氢(发掘潜力大,2019年占比21%):能耗低,建设地点受制于原料供应。包括:焦炉煤气、氯碱副产气、丙烷脱氢副产气、乙烷裂解副产气。
电解水制氢(绿氢,未来主流,2019年占比1%):设备简单,运行稳定。能耗高,制氢成本高。包括: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
2)氢储运:高压气态储氢(主流)、低温液态储氢(远距离)、固态储氢(不成熟)
3)氢加注:加氢站(加注成本高)
2、中游(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1)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催化剂、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双极板、密封圈、紧固件
2)系统其它主要部件:空压机、氢气循环泵、增湿器、储气瓶散热器、DC/DC、泵与阀件
3、下游(燃料电池应用)
1)交通:汽车、船舶、轨道交通、叉车
2)固定式应用:分布式电力系统、家庭热电联产、备用电源
3)军用:便携电源、无人机、舰艇动力系统、备用电力系统
4)航天:火箭发动机
二、电解水制氢
1、四大主要工艺路径:碱性电解AWE、质子交换膜电解PEM、高温固体氧化物电解SOE、固体聚合物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
2、成本分析:主要有设备成本,能源成本(电力),原料费用(水)以及其他运营费用。其中,能源成本:即电力成本占比最大,一般为40%~80%。设备成本:即电解槽和辅机,电解槽(电解电堆)是电解水制氢系统的核心部分,占设备成本的40%~50%;系统辅机包括整流器、水净化单元、氢气处理(压缩和存储)和冷却组件,占设备成本的40%~50%。运营成本:与电价相关度高,商业用电条件下(0.6元/kwh)碱性和PEM电解水制氢成本超40元/kg,0.3元/kwh电价下碱性制氢成本可降至20元/kg左右。
3、电解槽(重点投资)
碱性电解槽:结构简单、成本低,单台产氢量高。主要由电极、隔膜、极板(双极板+极框)、密封垫等零部件组装而成。隆基氢能已布局。
PEM 电解槽:结构类似燃料电池堆,但材料体系有别,国内技术成熟度低,设备成本高。主要由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催化剂、气体扩散层)、双极板构成。阳光氢能已布局。
4、绿氢是未来氢能供应发展的重点,国内绿氢降本空间大,长期看绿氢占比有望大幅提升。
三、投资标的
1、制氢:
宝丰能源:最大规模太阳能电解水制氢。
美锦能源(全产业链):焦炉煤气制氢,低成本高效大规模制氢。
东华能源、中国石化、华昌化工、鸿达兴业、金能科技、卫星化学、滨化股份
2、加氢
加氢站建设:美锦能源、雪人股份、雄韬股份、鸿达兴业、中国石化、中国石油
加氢设备:厚普股份(具备加氢站批量交付能力,关键部件打破国际垄断)、雪人股份、深冷股份
3、储氢瓶:京城股份、亚普股份、中材科技
4、燃料电池
亿华通:自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
美锦能源(全产业链):燃料电池电堆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总成
雄韬股份(全产业链,燃料电池为主):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
雪人股份:燃料电池发动机及其核心零部件
全柴动力: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及系统模块
潍柴动力:全球最大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制造基地
大洋电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氢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