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石化发布2021年度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石化氢气年生产能力超35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4%,截至2022年3月,中国石化已建成76座加氢站(含油氢合建站),加氢能力45吨/天,充电站1322座、换电站83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1351座,为客户提供油气氢电多种能源供给。
加快布局氢能全产业链 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体系
中国石化将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发展的核心业务,从顶层规划、社会合作、技术研发、生产储运、网点布局等各领域全面推进氢能全产业链建设,不断“补链”“延链”“强链”,争当氢能产业链“链长”。目前,中国石化已经是国内最大的氢能源供应商之一,氢气年生产能力超过350 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 14%,在氢的运输、储存、加注、使用等环节都有坚实的基础。
制定氢能发展规划
2021 年,中国石化制定氢能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按照“千站加氢引领,百万绿氢示范,双轮驱动创第一,替代减碳超千万吨”的目标,持续加大氢能领域投资力度,围绕氢能交通和氢基炼化推进氢能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建设,加快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力争建成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引领我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千站加氢引领”
建成全国最大加氢站网络,规划布局油氢合建站、加氢站 1,000 座
“百万绿氢示范”
力争建成 50 万吨 / 年非化石能源制氢能力,五年累计绿氢产量超过百万吨
“双轮驱动创第一”
结合氢制造、氢储运、氢应用优势,在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个领域发力
“替代减碳超千万吨”
绿氢年减排 CO2 规模 1,000 万吨以上
促进全产业链合作
近年来,围绕氢能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中国石化战略性投资氢燃料电池公司,与国际国内同行积极开展合资合作,已战略投资上海重塑、国富氢能、上海舜华等产业链上相关头部企业,与康明斯合资成立的 PEM 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工厂已开工建设。同时,与国内主要能源企业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积极争取担当国家氢能产业链“链长”,发挥行业引领及支撑作用。未来,中国石化将进一步加强与各企业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圈。
打造制氢 关键装备
中国石化集中部署并召开 11 项氢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立项论证会议,全力推进相关科研课题研究,电解水制氢以及燃料电池用关键催化剂开发取得突破,建成铂碳催化剂生产示范装置与电解水制氢中试装置。燕山石化、天津石化、上海石化、高桥石化、广州石化、海南炼化、齐鲁石化、青岛炼化等 8 家企业建成氢提纯及充装设施,总能力达到 1.2 万吨 / 年。在新疆、内蒙古、山东等多地布局风电光伏制氢项目,因地制宜创新采用并网不上网等技术模式,探索反应堆最佳效率控制系统,打造绿氢示范项目。按照“氢电一体、绿氢减碳”的发展方向,布局大型可再生能源发电 - 制氢 - 储氢 - 利用项目,推进“源网荷储氢”一体化项目建设。2022 年 1 月,燕山石化顺利通过《低碳氢、清洁氢及可再生氢标准及评价》,成为国内首家取得清洁氢认证的企业。
实现氢能 储运安全
中国石化作为上中下游一体化的能源化工公司,有着多年气液储运和危化品储运管理经验,已建成 3 条氢气长输管线,其中巴陵至长岭氢气输送管线全长 42 公里,是国内最长氢气长输管线。
有序推进 加氢站建设
中国石化依托 3 万座加油站、870 座加气站销售网络的产业基础和先发优势,大力布局氢源供给和加氢站项目建设,氢能交通业务取得飞跃性进展。目前,累计建成76 座加氢站(含油氢合建站),加氢能力 45 吨 / 天,可为 9,000 辆燃料电池车提供加氢服务。
探索氢燃料电池应用
中国石化建成第二家燃料电池用氢气全分析检测实验室,大连院成为拥有 GB/T37244《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全项资质认定检测能力单位。燕山石化所产电池氢气已逐步实现量产,每天有 500 公斤左右电池氢产品稳定供应北京市场,累计向北京及周边市场供应燃料电池氢气超 20 吨,为北京冬奥会期间氢燃料电池汽车用氢保供打下坚实基础。
氢能源供应
2020年3月,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北京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项目建成投产,氢气纯度达99.999%,自2022年1月25日正式服务冬奥会至2月20日,累计出厂氢气 197 车、45.9 吨,保障冬奥会主火炬和加氢站的氢气供应。
中国石化燕化兴隆油氢合建站员工忙碌地为北京冬奥会氢燃料电池汽车加注氢气
建成投营 4 座服务冬奥加氢站,累计服务冬奥车辆 9,000余车次。其中,庆园街加氢站、王泉营加氢站、燕化兴隆油氢合建站共同为北京延庆赛区 311 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日供氢能力共计 4,000 公斤;西湾子加氢站为崇礼赛区提供加氢服务,日供氢能力 1,730 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