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行业能让国际能源巨头与中国500强企业共同投去青睐的目光,甚至携手布局?氢燃料电池车显然是主要选项之一。
7月29日,壳牌(中国)有限公司与申能(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集团”)所属上海申能能创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协议,成立合资公司上海申能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
据了解,未来5年内,该合资公司计划在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建成6-10座加氢站。到2030年,其规模将扩展至覆盖长江三角洲地区的30座加氢站,每天可以为约3000辆燃料电池卡车或公交车供应氢气。
有分析认为,这一加氢站网络建成后,将加速氢燃料电池车在上海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公路货运、公共交通、市政服务、港口等领域的应用,并助力上海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发展。
事实上,自该城市群在去年8月获批后,氢燃料电池车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加氢站网络扩军便驶入“快车道”。不久前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上海的目标是建设约70座加氢站,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
“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我国能源体系将向着更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方向发展。”申能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迪南表示,希望在此次合作中,申能与壳牌充分发挥优势,扎实做好氢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安全、可靠、先进、优质的氢基础设施站点。
在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黄志昌看来,在运输、重工业等难以减排行业的脱碳进程中,氢能将发挥重要作用。“预计到2030年,氢能产业规模将大幅扩大,氢能在中国能源系统中的占比将至少达到5%。”据透露,这是壳牌在亚洲的首个加氢站网络。
“氢能源有着来源丰富、用途广泛、发热值高、总重量轻和清洁环保等优势,但目前受到基础设施制约较大。燃料电池汽车要想实现规模化发展,首要的问题就是降成本。”曾有车企负责人直言,除了氢燃料电池和整车本身,制氢、运氢、储氢、加氢也是氢燃料电池车商业化不可缺少的环节。构建氢能生态圈,既要克服加氢站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问题,也要思考氢能的来源。
记者了解到,短期内,上海申能壳牌新能源有限公司的加氢站将使用当地化工产业的低排放工业副产氢。但壳牌与申能集团已表态,计划直接参与绿氢生产,并为这些加氢站供应绿氢。
独立汽车评论员白德告诉记者:“北京冬奥会期间,为了满足4座冬奥配套加氢站的需要,上游的生产单位提供了合计约为7.2吨/日的产能。考虑到我国交通运输总量大、路线漫长,一旦大规模推广氢燃料电池车,必须确保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
白德提醒说,这不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要有足够多的氢燃料电池车与足够完善的加氢站网络,这个行业才能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