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老区产业发展,近些年来,一批批高端人才也来到这里创业奋斗。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氢能大巴承担了50%的公共运力。充氢10分钟,可以稳定行驶600公里。在150万公里的保障线路上,国产氢能大巴不但实现“零排放”,还做到了“零故障”。
其实这些氢能大巴就来自北京的老区——昌平的未来科学城。研发团队从“零起步”完成了从基础材料到关键技术的完全自主。从真正立项,到投入使用,短短5年内,就实现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化。一起去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未来科学城位于北京昌平区南部,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三城一区”的主平台。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的研发团队就出自这里的“能源谷”。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首席技术官 柴茂荣:中国不缺燃料电池的材料,缺的就是工艺技术。当时实际上氢能方面整个是“零起步”,开始的时候,除了我以外,没有人看过,不要说燃料电池了,就是连膜电极、催化剂是什么,他们都没看过。
零基础的团队,首先组建了8个小队,分别负责氢能燃料电池的8个核心部件。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工程师 周明正:当初这个“八大件”全部进口,所以说我们提出来,从基础材料层面实现全面自主化。
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碳子、膜电极、双极板、电堆组装、空压机、氢循环系统,一口气要完成8个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谈何容易?在他们背后是整个未来科学城“能源谷”的支持。
这里不但有74家能源领域研究院,组建了23个协同创新平台,还有承担国家能源重大专项的央企及500余家相关科技企业,形成了产业集聚。小到耗材,大到中试基地建设,氢能大巴团队成了“能源谷”里的“团宠”。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首席技术官 柴茂荣:未来科学城对企业的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你只要有技术,真正好,真正能用,总会得到各种支持。2019年的时候我们做出电堆,2020年系统装车,2021年上博鳌,2022年上冬奥,就是一步一个脚印把它做出来了。
2022年,由我国自主设计的150辆氢能大巴正式服务北京冬奥会,加氢10分钟,可续航600公里。不但承担了公共运力的50%,还在气象条件最艰苦、路况最为险峻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冲顶”路段保障运输。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工程师 韩立勇:它不但要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时候低温启动,还要克服高海拔的这个工况条件,而且在这种条件下,它要持续,就是实现一个持续性的大功率的输出,因为它要爬坡。
冬奥期间,国产氢能大巴在150万公里的保障任务中实现了全程“零故障”。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工程师 周明正:吃进去的是氢气跟空气,排出来的是空气和水。服务冬奥期间运行下来,节省了二氧化碳量在700吨左右。
目前,团队正在继续优化氢能燃料电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并进一步扩大产能,压减成本,进军乘用车市场和航天航空领域。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工程师 周明正:2016年,以一个“小白”的身份在调研的时候,就感觉人家积累了那么多年,技术水平都很先进。但是现在,我们不光走完了他们的路,还走了一段他们没走过的路。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工程师 韩立勇:在冬奥会这样的这么大的一个舞台上,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中国人,我觉得挺骄傲的。
北京冬奥会氢能大巴首席技术官 柴茂荣:把整个产业链打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我们自己的工厂生产出来的,这就是我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