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近日发布的《武汉市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提出,紧跟全球氢能产业发展前沿,以技术突破和产业培育为主线,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
记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2月,武汉就出台了《武汉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积极申报第一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业内认为,武汉氢能产业起步早,在技术积累、人才储备、产业基础等方面均有优势。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氢能顶层规划出台后,武汉氢能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
根据《意见》,武汉市将实施氢能产业培育工程、氢能科技领航工程、氢能设施建设工程、氢能应用示范工程和氢能生态培育工程,建设一批氢能与燃料电池研发、检测、认证机构,打造氢能产业集群和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集群。到2025年,全产业链年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规上企业达到100家,累计产业投资总额达到200亿元,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建成加氢站35座以上。2020年9月,武汉市政府正式下发《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力争通过3年时间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研发、生产制造、示范应用引领区。
在喜玛拉雅公司副总裁葛荣军看来,武汉的汽车产业成熟,且应用体量较大,凭借中国车谷氢能产业的“规模效应”,在氢能产业大有可为。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探索积累,武汉已逐步形成氢能上下游全产业链建设。氢源方面,武汉的青山化工区有武钢等能源化工企业,宜昌、荆州等地区都可以为武汉提供较为丰富的工业副产氢;企业方面,武汉已集聚东风汽车、喜马拉雅、康明斯、雄韬氢雄等一批拥有自主核心技术的氢能头部企业,基本涵盖从质子交换膜、膜电极、氢燃料电池电堆到氢能整车生产制造的全产业链。
2021年12月,国家电投氢能公司3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生产线在武汉经开区投产。根据规划,到2024年,华中氢能产业基地将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1万套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电池动力系统的产能。
除了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武汉还有人才储备优势。葛荣军表示,武汉市在校大学生常年超过300万。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能够为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输送众多优质人才,有产学研基础。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该大学在膜电极领域的研发走在行业前列。2006年,膜电极相关课题组成立武汉理工新能源有限公司,推动研究成果转化。2015年,研发的氢燃料电池膜电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始销向国外。
葛荣军认为,武汉政府和企业应把握未来产业成熟发展所需要的核心技术、市场需求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规划、细致分工,各企业间保持合作互补,最大程度保障武汉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