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氢能政策 » 正文

河南新乡:推动氢能与储能产业试点示范!

日期:2022-04-01    来源:河南新乡市人民政府

国际氢能网

2022
04/01
10:23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能关键材料 氢能动力联合实验室 豫氢动力

3月31日,新乡市人民政府发布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新乡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提出:“加快壮大氢能与储能产业1.持续加强研发创新。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电池研究院、河南豫氢工程研究院、河南中氢氢能动力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开展节能高效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堆、动力系统、氢能源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氢能产业园项目建设,搭建平台,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心连心深冷、豫氢动力、豫氢装备、氢璞创能、河南欧新特等优势企业加快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氢能与储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验验证场所。配合做好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建设,以车辆推广和加氢站建设带动氢能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城管局)”

原文如下: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新乡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新乡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2月28日

新乡市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

传统产业是我市制造业的支柱,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根据《河南省加快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行动方案》,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把握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持续推动传统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通过高位嫁接形成“新制造”,焕发新活力,再造新优势,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产业数字化水平明显提高,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产业层次、技术创新、空间布局等方面实现战略性转型,重点传统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在国际国内产业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规模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传统产业增加值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制造业平均增速;利税、利润等主要效益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重点产业盈利能力、能耗降低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发展质量和效益总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打造超千亿级产业集群1个,超500亿产业集群2个,培育超百亿元龙头企业9家。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传统产业研发投入和产出水平明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0个、高新技术企业100家。

——发展模式深度变革。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智能制造建设模式有效推广,培育建设30个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绿色制造水平明显提升,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园区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主要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建成绿色工厂8家以上。

——新型化率大幅提升。传统装备中高端智能新装备比重达到50%以上;食品与轻纺领域创建10个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及模式等),形成10个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知名新品牌。

——转型生态加速形成。传统产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和制度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生态主导型的“链主”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实现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共赢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巩固提升起重物流装备、振动机械、过滤分离设备、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等5大传统优势领域,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突破口,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应用变压变频调速、故障自诊、远程运维、智能防摆和防撞、近场感应防碰撞等技术,实现起重物流装备产品轻量化、高端化、智能化、模块化、大型化、专业化,加大高智能军用起重机、智能物流搬运系统、核用中低放智能转运设备等新产品开发。积极应用物联网技术、低频高幅与高频低幅设计等先进理念和手段,提升振动设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借助技术优势进入节能环保装备等新领域,积极发展垃圾处理设备、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固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设备等产品。着力提升过滤分离设备的集成化、智能化、成套化水平,在保持煤机、制冷等传统工业过滤领域领先地位基础上,积极进入污水处理环保领域、风电和地热水供热等新能源领域,大力发展地下水过滤回灌装备等先进产品。应用轻量化、新能源技术,开发节能、环保新型产品,实现由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高附加值制造升级。重点突破农业机械数字化设计、可靠性与自动监测、智能信息化等关键核心技术,向高效智能、舒适便捷、节约可靠、复式功能、宽幅大型、节能环保方向发展,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努力攻占高端农业机械市场。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端装备产品,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000亿元,其中“新装备”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税务局、资源规划局、科技局、农业农村局)

(二)加快食品向绿色功能食品转型升级。以面粉及面制品、肉制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等优势产业为重点,发展中央厨房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全省重要的特色食品产业基地。依托“中国第一麦”品牌资源优势,形成龙头集聚,提高小麦精深加工能力,发展精深加工专用面粉。调整肉类结构,向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走连锁加盟道路。鼓励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积极开发具有南北方地域特色的速冻食品。大力开发营养、保健等新型焙烤食品,充分挖掘南太行旅游、牧野文化内涵,走定制化发展道路,积极布局具有传统特色的休闲食品。支持白酒企业转型升级,啤酒企业调整产品结构,鼓励奶制品重点企业建设优质奶源基地,提高奶源自给率,打造豫北重要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充分利用树莓、山楂、桃仁等药食同源食品的资源优势,走精深加工道路,大力发展保健和休闲饮品。利用先进低温保鲜技术,建设都市大厨房加工集中区,全力打造全国知名的中央厨房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全市食品工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全市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安全营养水平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食品产业体系,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高端健康食品工业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发改委、商务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科技局)

(三)加快打造轻纺产业发展“新引擎”。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巩固再生纤维素长丝、氨纶、绿色纤维、棉纺、特种服装等行业优势,提高服装、家纺创意设计能力和营销水平,积极拓展工业用布、装饰用布、特殊用布和专用服装等新领域,引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和高水平、高标准印染、服装面料等项目,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冰箱、冷柜、洗衣机、家具等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大力引进空调、洗衣机、小家电、厨房电器等家电企业,完善终端产品布局;提高全屋定制发展水平,推广个性化定制。到2025年,建成省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和现代家居基地,产业规模力争突破6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市场监管局)

(四)加快化工向高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转型。加快煤化工企业“一头多尾”产业链条延伸,依托甲醇、氢气等原料,发展甲醛、氨基树脂、双氧水、二甲基甲酰胺等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培育高端新型肥料,推动化肥向绿色、高效、缓释方向升级延伸。优化提升化工新材料性能,发展PBAT、PBS、PGA、PLA等生物可降解材料及制品,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发挥专用化学品传统优势,推进两糠产业链、树脂系列产品、甲酰胺系列产品、吡咯烷酮系列产品、油田化学剂等特色优势领域持续升级,发展特定应用领域、特定功能用途的高端精细化学品,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到2025年形成300亿级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

(五)加快传统建材向绿色节能建材转型。鼓励水泥企业利用水泥窑开展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功能性水泥构件、轻质混凝土等终端产品和建筑节能制品,推动水泥与装配式建筑产业加强合作,完善产业链。开发新型耐火材料,突破高温工业新工艺、高温窑炉节能技术、耐火材料循环利用等技术瓶颈,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加强新型建筑材料、住宅部品部件、环保塑料建材等领域产品技术研发,发展节能环保型绿色建材。到2025年形成300亿级产业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住建局)

三、重点工作

(一)提升创新能力

1.掌握新技术嫁接主动权。推动传统产业和前沿技术、跨界创新、颠覆模式对接链接,结合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国家、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分领域组织实施新材料、新装备、核心零部件等攻关计划,力争突破一批国际前沿新技术,转化一批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技术。到2025年,力争在传统产业领域嫁接1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

2.打造新技术嫁接竞技场。建立跨界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依托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推行“揭榜挂帅”等机制,力争在产业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抢占新技术嫁接先机。(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

3.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把新技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新技术嫁接的落脚点,强化新技术产品推广。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新产品推广政策,着力形成“技术研发—高位嫁接—规模生产—新品应用”良好生态。支持优质新产品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产品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力争推广100个新技术嫁接新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财政局)

(二)提质发展模式

1.强化智能制造提效。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标杆企业,引导智能制造“链主”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推广解决方案,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提高传统制造业效能。到2025年,力争在高位嫁接的传统产业领域创建20家智能工厂(车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2.推进服务型制造增值。加快传统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集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纺织服装和家居行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定制服务。加快建材、化工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到2025年,力争建成15个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3.突出绿色制造降碳。围绕有色、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开展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控制等要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

(三)重塑产业链条

1.培育优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后端服务全链条培育,着力形成一批“新制造”优势产业链。巩固提升起重装备、振动机械、农机装备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强纺织、家居、食品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加快化工、建材等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等方向延伸,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2.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聚焦“三个一批”,承接引进建设一批高位嫁接项目。建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库,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牵引性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实施50个投资1亿元以上的高位嫁接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超过2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

3.保障产业链安全。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和“盟会长制”,提高重点产业链服务与治理能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培育一批转型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力强的“头雁”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提升产业链掌控力。积极培育产业链综合、专业服务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聚焦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产业链,完善安全准入标准,严格高危行业领域项目安全和从业人员安全资格准入,加快重大工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提高产业链本质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应急局)

(四)拓展发展空间

1.建设重大产业基地。综合考虑环境容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要素保障等因素,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长垣起重装备,新乡县、延津县面制品加工基地,经开区绿色纤维基地,新乡县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卫滨区、高新区高端装备和辉县市、原阳县汽车及零部件基地建设水平,推动轻纺、现代家居等消费品产业多区域科学布局,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2.加快产业入区发展。以开发区为主载体,积极引导传统产业企业入区发展,提升开发区主导产业能级。加快推动危化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做大做强一批专业化工园区。新上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在开发区布局。支持大型水泥、化工、造纸企业实施联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应急局、资源规划局)

(五)培育知名品牌

1.提升传统产业新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市场规模化拓展,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重点行业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质量管理和相关认证体系,着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2.打造传统制造新品牌。结合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支持一批新产品创建国家级和区域品牌,推动一批市场美誉度高的品牌,创建世界级知名品牌。支持第三方品牌服务机构对新产品开展管理咨询、品牌策划、市场推广等专业化服务,鼓励新产品参选国内国际品牌价值排行榜。到2025年,打造传统制造新品牌8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场监管局、商务局)

3.加强新产品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修订。鼓励企业开展对标达标提升行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工信局、商务局)

(六)构建良好生态

1.强化政策引导。统筹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基金作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鼓励引导金融机构细化信贷政策,建立精准信贷机制,加大对符合授信政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及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传统企业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金融局、税务局、人行新乡中心支行、银保监分局)

2.加强人才保障。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优化高校和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聚焦传统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强化农机装备、纺织机械、耐火材料、精密轴承等本科专业建设,支持自动化焊接、食品智能加工、装配式建筑智能制造、数字化染整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企业采取项目聘用、技术入股等形式,大力引进一批高端专业人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

3.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水、电、气、热等要素保障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产业用地保障,将高位嫁接且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新型产业用地、混合用地、弹性用地适用范围,降低项目用地成本,缩短报批周期。对重大项目,在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责任单位:市发改委、资源规划局、生态环境局、工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专项工作组,市工信、发改、科技、财政、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住建、商务、应急、金融、税务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形成推进合力。(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创新工作机制。落实各类惠企政策,着力降低企业用能、用工、物流等成本,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协调解决问题。创新环保治理管控机制,对符合条件、标准的企业实施“降级管控”。(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生态环境局、住建局)

(三)加强督导考评。建立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机制,参照省定方案标准,提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在各地发展综合考评中的比重。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良好发展氛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新乡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是我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为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新乡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抓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锚定“两个确保”,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进一步聚焦发展重点,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重要前沿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区域产业集聚集群发展、重要环节招商引智、重大项目压茬推进、重点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等六项重点工作,注重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五链耦合”,努力把新兴产业打造成为全市产业发展的生力军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强大产业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明显壮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产值达到600亿元,实现规模倍增。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依托河南省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研究院和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新兴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头雁”企业,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

——质量效益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利润、利税等主要效益指标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不断提高我市新兴产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比例,通过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向好。

——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不断深化各类要素保障,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项目,形成五链深度耦合生态,通过建设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形成生物与新医药500亿级、电池与新能源200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50亿级、节能环保30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深化创新,优化产业布局。聚焦发展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高端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加快血液制品、新型疫苗、单克隆抗体、干细胞等生物制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基因测序产品、生物检测产品以及与仪器配套使用检测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鼓励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智能技术为特色的健康信息服务产品。加快医用卫材全链条发展,打造“三基地、三中心”,努力建成全国领先的医用卫材产业集群。突破高附加值化学药物剂型改造技术,提高通用名药物研发效率和质量,鼓励企业加大创新药物的研发力度。支持中药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建设一批规模化、规范化(GAP)种植基地,通过整合中药产业资源,推动地方特色中药饮片、经典名方的开发以及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和应用。到2025年,形成500亿级产业规模,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疫苗生产基地、知名的生物技术药物创新高地、高端医疗器械与卫材生产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农业农村局、科技局、卫健委)

(二)推动电池及新能源产业跨越式发展。针对高品质电芯、负极材料、电解液等短板、弱项,瞄准行业龙头,实施精准招商,补链强链,做大做强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解液、电池芯、电池组、配件等产业链关键领域。积极发展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推动超晶格电池、全固态电池、钠电池等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实现电池产业的迭代升级。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产业,提高新能源在全社会用能结构中的比重。通过新能源发电项目建设,引进带动相关风电装备、光伏组件、生物质综合利用装置本地化生产配套,带动产业发展。到2025年,电池及新能源产业力争形成200亿级规模,其中电池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商务局、科技局)

(三)推动节能环保“规模+效益”双提升。重点发展资源综合利用装备和节能环保产品,推动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资源综合利用装备产业体系。探索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建筑自动化成套设备及产品;发展先进环保技术与装备、环保产品,包括污水、垃圾处理、除尘设备、监测设备、环保材料等,重点研发和产业化先进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等;发展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探索推进工程机械和高端机电产品等再制造关键工艺与技术研发,推动静脉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力争产业规模达到3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生态环境局)

(四)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重点做强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5G及先进计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产业链,到2025年建成50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高地。瞄准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集成电路加工等领域,推进芯睿电子芯片设计、研发、生产,台冠电子二极管生产及集成电路测试封装。积极引进、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能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测试企业,建成“集成电路研发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芯片产品及应用”的产业链。建设新乡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新乡市MEMS中试基地建设,以北方车辆仪表、芯睿电子为重点,巩固我市在声电传感器、仪器仪表传感器上的优势,积极推进红外传感器、热电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等专用传感器的创新研发和产业化,为河南省“一谷两基地”完善全产业链条。持续加快5G网络建设,实现乡镇以上区域5G网络全覆盖。推进新乡市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加快5G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智能传感等技术融合,拓展“5G+智能制造”“5G+现代农业”、“5G+现代服务业”、“5G+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服务、工业App等领域开发和应用,加快软件与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应用。积极引进行业优势企业,推动软件产业集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通管办、发改委、农业农村局、商务局、城管局)

三、重点工作

聚焦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在关键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招商引智、重大项目建设、“急难愁盼”问题解决等领域精准发力,着力实施六项重点工作。

(一)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加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的培育,选择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基础好、技术创新能力强、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典型企业,争创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扩容高新技术后备企业库,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建设研发机构和平台,实现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研发机构和研发活动全覆盖,引领带动全市企业创新水平整体跃升。主动对接国家、省实验室建设体系,围绕重点产业前瞻布局,坚持与头部企业培育相结合,聚集一批顶尖人才团队。充分发挥新乡市生物医药和医疗设备等产业集聚程度高的优势,谋划建设太行实验室、新乡市电池及新能源实验室,推进河南师范大学整合创新资源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人社局)

(二)重要前沿科技成果转化

完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及服务制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国有资产管理方式,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立校地合作例会、对接机制,支持驻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新型研发机构,围绕我市产业布局积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工艺革新、流程优化、管理提升,推动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本地企业转化。加快发展多元化科技金融,推进省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地区建设。完善贷款贴息、风险补偿等多样化财政资金支持方式,推广“科技贷”业务,加强部门间联动,支持科创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深化科技开放合作,加强与知名高校院所的交流合作,办好“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扩大创新要素吸引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发展格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人社局、教育局、工信局、金融局、商务局)

(三)重点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实施千亿集群培育工程,依托工业高质量发展专业园区建设和“双长制”等有效载体,推动产业由集聚发展向集群发展全面提升。加快布局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等6个新兴产业链,提高集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安全化水平,形成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稳固多元的供应体系。优化集群生态,构建高能级的产业生态圈层和高效能换道领跑战略的体制机制,培土奠基产业生态圈层,实现集群内大中小企业融通共赢发展。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企业、技术、人才、平台、项目、融资、用地等清单,编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强化“挂图作战”,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链主”企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商及专业服务商和集群促进机构。着力锻长医疗卫材、新医药等产业链长板,积极补好新一代信息技术、电池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的短板,加快实现规模化、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行重点集群产业链“群链长制”和产业链联盟“盟会长制”,推动“五链”高效衔接、深度耦合、协同一体,实现流程再造、优势再造。(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科技局、税务局、金融局、资源规划局、商务局、卫健委、住建局、农业农村局)

(四)重要环节招商引智工程

实施承接产业转移行动,充分发挥我市人力资源、内需市场、交通区位等优势,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开展市场化招商、专业化招商、点对点招商、产业链招商,高端科研平台、先进科研成果、领军科研团队招商等新模式,瞄准技术前沿和产业前沿,重点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持续招大引强、招新引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动态完善重点产业链图谱和招商路线图,建立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储备库,实施产业链招商。(责任单位:市商务局、人社局、工信局、科技局)

推进落实《“牧野英才2.0”三年行动计划》,聚焦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完善柔性引才机制,积极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人才和团队。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动劳动者技能就业、技能增收,力争全市技能劳动者全部实现持证就业,全民能力素质明显提升。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和岗位管理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活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个性化、精细化、专业化服务。(责任单位:市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住建局、工信局)

(五)重大项目压茬推进

建立新兴产业项目库,每年精心组织谋划一批有特色、有优势、有潜力的重大项目。围绕我市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和产业短板、弱项以及产业链堵点、断点,加强项目谋划,每年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实现重大项目压茬推进、滚动发展。力促总投资15亿元的华兰重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抗注射液、总投资14亿元的阳光能源1.5GWH锂离子电池等大型主导项目尽快达产达效。加强与上级相关部门对接,吃透、用活、用好上级各项惠企政策,提前包装、谋划项目,包装储备一批符合政策、符合实际、符合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重大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得到国家、省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财政局)

(六)重点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为主抓手,着力解决企业反映较多的融资贷款、环保管控、用工需求、政策指导等问题。建立专员服务制度,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全面梳理排查企业“急难愁盼”问题,逐企逐个建立台账,按照“13710”和“点办理批处理”工作要求,全时受理、快速交办,推动企业问题精准有效化解。(责任单位:市工信局、金融局、生态环境局、人社局、教育局、税务局、科技局、市场监管局、资源规划局)

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力推动我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项目建设提供宽松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一窗通办”“一码惠企”,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件事一次办”。健全以12345公共服务热线为主渠道的诉求快速响应机制,全面受理市场主体、企业投资者和群众的政务服务咨询、投诉、建议、求助、举报,做到有诉即接、有诉即应、有诉必办、有诉即办。(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场监管局、工信局、税务局、金融局、科技局、人社局、生态环境局、资源规划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新兴产业培育专项工作组,市工信、发改、科技、财政、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住建、商务、应急、金融、税务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各县(市、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形成推进合力。(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强化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导向,把工业项目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根本支撑。健全完善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及时了解、限时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全面保障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土地、财税等政策支持,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全力支持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资源规划局、财政局、金融局)

(三)强化督导服务。建立新兴产业督导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对各县〔市、区〕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在产业用地和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在申报上级资金、荣誉和支持政策上进行优先支持。提升工业经济运行监测水平,及时准确掌握、研判并快速应对风险,全力做好服务企业工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新乡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形成的产业。为加快我市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培育增长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坚持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拓开放、优生态,重点培育氢能与储能、基因工程等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全省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创新发展先行区。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初步实现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转变,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两地三区一枢纽”战略部署提供重要支撑。

产业规模快速壮大。初步建成氢能与储能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因工程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未来产业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争创未来产业国家实验室、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构建“基础理论研究一实验室创新一产业化生产完整链条”的创新体系,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重点产品。

产业生态日益完善。培育一批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头部企业,吸引一批国内外未来产业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我市,未来产业开放合作快速发展。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壮大氢能与储能产业

1.持续加强研发创新。依托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电池研究院、河南豫氢工程研究院、河南中氢氢能动力联合实验室、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开展节能高效制氢、储氢、氢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电堆、动力系统、氢能源装备等关键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氢能产业园项目建设,搭建平台,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推动心连心深冷、豫氢动力、豫氢装备、氢璞创能、河南欧新特等优势企业加快氢能装备、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等产品设计和制造,实现本地规模化生产。(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氢能与储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验验证场所。配合做好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建设,以车辆推广和加氢站建设带动氢能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城管局)

(二)谋划布局基因工程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聚焦多肽类激素、造血因子、细胞因子、血浆蛋白因子、融合蛋白、重组酶、基因重组单抗和重组疫苗等基因工程药物,开展细胞筛选、细胞发酵、蛋白纯化、多糖纯化、制剂研究、分析检测、动物药效评价等研究,加快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类大分子物质重组细胞的构建、单克隆筛选及小规模培养、纯化工艺的研究,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的小规模培养、纯化工艺的研究,推动曲妥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贝伐珠单抗、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等药物的产业化进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卫健委)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快华兰基因工程有限公司重组蛋白药物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抗体药物生产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等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卫健委)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引进先进基因检测设备、试剂的研发生产企业,壮大现代基因产业链条,形成规模效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发改委、卫健委、商务局)

(三)应用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1.超前布局未来网络产业。支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等单位超前谋划、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和储备基于6G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加快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和出口设备、内容分发网络、云服务平台、域名系统等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改造,支持IPv6业务接入和承载。探索建设能源、文旅、政务、智慧城市等区块链示范应用场景,能源领域开展区块链能源供应链服务、交易服务,文旅领域开展文旅产业链管理区块链应用,政务领域开展政务数据互认服务,开展工业制造、农产品、消费品、药品等防伪溯源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交通运输局、文旅局、城管局、政务大数据局、通管办)

2.拓宽类脑智能融合应用。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医疗、教育、交通、物流、金融、文化、旅游、安防、灾害预警等领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争创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支持企业应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支持煤炭企业建设智能煤矿。(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卫健委、教育局、交通运输局、文旅局、应急局、金融局)

3.探索发展量子信息技术应用领域。探索电子政务量子保密通信与量子安全移动政务办公应用,探索量子安全政务、移动办公、财政支付等创新应用,探索量子+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等。(责任单位:市发改委、政务大数据局、工信局、金融局)

4.重点突破前沿新材料产业。立足河南省先进膜材料产业研究院,支持银金达开展高性能功能化降解材料、高阻隔高收缩功能性包装膜材料、强力合金膜的开发及产业化。依托新乡化纤开展生物质纤维新材料研发、成果转化,推动纺织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在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等领域,探索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等创新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科技局)

三、重点工作

(一)构建创新体系

1.引进国家、省重点科研机构。聚焦我市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河南省科学院、上海化工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引进落地一批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未来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转化。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2.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河师大、河南科技学院等高校优化学科和研发布局,搭建重大基础研究平台;加快建设太行实验室、电池及新能源实验室等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布局。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探索高新区“一区多园”发展路径,打造新乡市科技创新主阵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发改委、工信局)

3.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支持优势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建设未来产业协同创新联合体,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创新主体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产业研究院和中试基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通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信局、发改委)

(二)引育高端人才

1.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驻新高校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支持有条件的院校联合企业建设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责任单位:市教育局、人社局、工信局)

2.加强创新型人才引进。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人才需求目录,组织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吸引市外新乡籍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完善“全职十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团队。(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科技局、工信局)

3.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家队伍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豫商精神。健全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人社局、工信局)

(三)加速产业孵化

1.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结合省、市总体布局,依据现有产业基础,科学发展未来产业,实施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争创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园区。建立与国内外高端智库长期合作机制,借助“外脑”对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结合未来产业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明确产业链、创新链关键节点及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研发机构,通过精准招商,引进落地未来产业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牵引要素集聚、产业配套,推动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合理布局,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

3.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依托各类开发区、专业园区,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服务。加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市场监管局)

(四)汇聚金融资本

1.加强产业基金支持。加快推动现有产业发展基金运营投资,促进政府基金与市场基金协调互动,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促进资本招商和研发成果产业化,积极对接省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梳理我市产业项目、科技项目向省级基金积极推介,引入其支持我市未来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内省内优秀基金管理机构的沟通,探索多方合作模式,适时设立我市新兴产业投资和创业投资子基金,支持我市产业项目发展。(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发改委、工信局、金融局、科技局)

2.健全金融服务机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未来产业开发融资、担保、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企战略合作,通过组织银企对接会、向银行推荐项目等形式,拓宽未来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养,推动创新型企业挂牌融资;加强重点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训,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局、发改委、工信局、银保监分局)

(五)开展对外合作

1.推动跨区域产业协作。积极开展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的对接合作,依托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引进未来产业优势技术、项目和企业,探索研发在外、生产服务在本地的合作模式。建立创新成果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探索建设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推动未来产业跨区域协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商务局、发改委)

2.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内外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机构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国内外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加未来产业国内外展会和技术交流,积极申办国内外会议、展会、论坛等重大活动,提升影响力。(贵任单位:市商务局、发改委、工信局、教育局、科技局、文旅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由市工信、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商务、人社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战略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各县(市、区)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件精神,统筹推进工作开展。(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二)强化政策支持。统筹省、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建立省、市两级未来产业项目库,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各县(市、区)要建立专业招商团队,对接国内外一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力争引进落地联合实验室、产业化基地等,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支持推进。(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工信局、发改委,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

(三)做优发展环境。围绕未来产业发展,开展“请进来、走出去”培训活动,分批次分领域组织相关人员到国内先进地区、企业参观考察、培训学习,开展区域、行业、企业等层面的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应用促进等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加强国内外投资环境、产业政策、发展情况、市场需求等跟踪和分析,支持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拓展服务网络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发改委、商务局)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