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产业从来不缺跨界进入的公司,但有些公司跨进来了只是简单试水,而有些公司却真的认真起来,协鑫新能源应该属于后者。
12月19日,协鑫新能源与保利协鑫联合发布公告称:协鑫新能源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协鑫新能源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协鑫新能源香港”)与协鑫集团旗下保利协鑫天然气投资有限公司(“保利协鑫天然气”)签署天然气长期采购框架协议,这标志着协鑫新能源未来将获得5万亿立方米的稳定气源,为公司氢能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此举距离协鑫新能源在今年7月底举办的氢能产业发展论坛暨协鑫氢能战略发布会正式发布公司氢能战略仅仅过去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曾经在这次发布会上表示:“根据规划,协鑫新能源氢能战略由蓝氢和绿氢两部分构成。其中,蓝氢首期目标是建成年产230万吨合成氨,逐步扩能至每年400万吨生产规模,可供应国内70万吨蓝氢;绿氢目标是计划到2025年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3000万美元保障金锁定气源
氢能汇记者获悉,此次协鑫新能源将于先决条件达成后向保利协鑫天然气支付可退回款项3,000万美元作为保证金。预期该保证金将由股本融资或协鑫新能源现有资金支持,不会提高公司现有负债水平。
在首笔1,500万美元保证金支付后,协鑫新能源有12个月的排他期。在排他期内,保利协鑫天然气承诺将不会就出售天然气与任何其他人士进行任何接洽或持续磋商,以及与任何其他人士订立任何安排、承诺、协议或谅解。
协鑫新能源之所以要通过这种方式拿下气源的主动权,很重要的一点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天然气的价格在冬季采暖季会出现较大幅度的价格上涨,对于今年来说,天然气价格上涨的情况可能更严重。2021年初以来,全球各地天然气价格相继突破历史新高。
海上天然气生产平台
数据显示,远东天然气价格从过去十年平均价格2.48元人民币/立方米,大幅飙升至现在约10.34元人民币/立方米。但协鑫通过长协的模式拿到的协议价格大约只有0.85元人民币/立方米,因为有这样的气源价格优势,可以让协鑫新能源在下一步制氢的成本上占尽先机。
“蓝氢”成本取决于什么?
协鑫新能源此次签约的目的是发展蓝氢。那么什么是蓝氢?蓝氢生产又和天然气有什么关系?
协鑫氢能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据了解,蓝氢实际是将天然气通过蒸汽甲烷重整或自热蒸汽重整制成。虽然天然气也属于化石燃料,在生产蓝氢时也会产生温室气体,但由于使用了碳捕捉、利用与储存(CCUS)等先进技术,温室气体被捕获,减轻了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实现了低排放生产。
作为蓝氢的生产原料,天然气的价格当然成为蓝氢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天然气+CCS技术提取的蓝氢的价格约为1-2美元/公斤,绿氢的价格在1-2.5美元左右,届时两者价格几乎相差无几。但目前看,蓝氢的成本优势还将保持一段时间。
协鑫新能源此次先行拿下蓝氢制氢的原料的计划,可以看做是其履行氢能战略的重要环节。
绿氢布局也在悄然进行中
事实上从协鑫新能源布局氢能开始,就已经做好两条腿走路的准备。公司针对蓝氢和绿氢业务都各有部署。很多人可能会质疑这种双线布局的战略会让其资金承压。
但协鑫新能源早已为资金做好了相应的安排。从2021年初至今,协鑫新能源出售约2.9吉瓦的光伏电站,累计已出售光伏电站约达6.4吉瓦,这不仅为其带来超过93亿元人民币现金流,可以完全覆盖协鑫新能源境内外所有下属控股平台公司债务,其中包括公司所发行的5亿美元优先票据,还能保障未来12个月余下电站到期负债的如约偿付。
目前,随着协鑫新能源成功实现轻资产战略转型,公司留有少量光伏发电业务并为大部分已出售电站提供运营维护服务。到目前为止,协鑫新能源累计代运维签约总装机容量共约3.18吉瓦,出售资产有效缩减负债规模及加上早前完成的债务重组和股份配售工作,协鑫新能源的负债率將下降至約50%水平。随着后续电站交割,现金回收偿还债务,2022年上半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还会持续下降至更稳健的水平。
根据协鑫新能源发布公告显示:公司已出售电站应收款全部收回并清偿其所有下属控股平台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资金,将用于发展氢能业务,结合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围绕蓝氢及附属产品、绿电制氢等方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独特竞争力。
协鑫和国电投签约布局氢能
氢能汇记者了解到,协鑫新能源凭借多年在“风、光、网、储、云”方面的积累,结合材料科技与应用创新能力,已具备降本优势。协鑫氢能事业部执行总裁、协鑫新能源副总裁周振声表示,协鑫以光伏电力优势,和装备生态圈伙伴协同创新推动绿氢生产成本优势。
周振声进一步强调,协鑫新能源正通过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装备技术进步以及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预计电解水制氢系统成本未来将下降至少50%。到2025年,协鑫将建设3大研发基地,6大产业基地,建设100座综合能源站,达到40万吨年产能。
有氢能行业专家认为,此次协鑫新能源与保利协鑫天然气订立框架协议,从而获得氢能业务的关键原材料,预示着该公司将进入下一阶段及投入大量资源制定具体计划,进一步加快氢能业务的发展,探索新业态,助力中国工业规模化用氢。国内钢铁、冶金、玻璃、陶瓷、水泥、化工、电力等行业大型客户用氢需求,随着全球氢能源市场活跃度快速提升,未来将覆盖欧盟及东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