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氢燃料电池 » 正文

如何打造湖北武汉“氢都”?武汉7名政协委员纷纷出大招!

日期:2021-11-23    来源:氢云链

国际氢能网

2021
11/23
08:40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绿色氢气 氢燃料电池汽车 氢能产业

11月18日,市政协召开界别协商暨重点提案办理测评会,围绕“推进氢能产业发展”开展协商。

会上,市经信局负责人通报了武汉市氢能产业推进工作情况。付文芳等7名市政协常委、委员分别从完善扶持政策、建立标准体系、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市经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城管委负责人就相关热点与政协委员、氢能企业负责人互动交流。

■ 推进武汉市氢能产业发展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武汉市委员会专职副主委 付文芳

发展氢能产业,既是碳减排的趋势,更是一次产业变革、一次能源革命。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氢能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际环境和产业机遇。

武汉市将氢能产业列为当前重点发展的十大高端产业,去年发布了《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氢能及其相关产业迎来发展风口,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建议:

搞好顶层设计,提前布局谋划。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能源技术革命创新行动计划》中已明确了氢能与燃料电池的国家战略地位。北京、上海、广东相继提出“氢能产业百、千、万”计划(在5年之内,建成100座加氢站、运营10000台氢燃料电池车、氢能产业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规模),作为有“车都”的武汉,我们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应当有更大的气魄、更远的眼光。建议政府聘请专业的产业研究机构,协助政府制定在氢能源产业的详细发展规划。推动《关于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尽快落地。

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以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目前武汉市公共交通示范推广力度不足以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借鉴北京、上海、云浮、张家口等地氢燃料电池大巴车的大规模示范运营,通过示范线路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经验。政府可以要求公交、物流、市政、公务用车等公用事业车辆升级换代时采购一定比例的氢燃料电池汽车,逐步拓宽应用场景,并通过财政、税收、市场准入等方式督促落实,以政府采购力度激活市场,以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

培育龙头企业,建成氢能产业集群。利用青山区在制氢领域的产业优势,全面引入“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打造武汉“氢都”;以东风公司、开沃、吉利等为基础,引进其他新能源汽车企业,形成氢燃料电池汽车及特种车辆的整车集群;发展氢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氢燃料电池无人机及通航飞机、氢燃料电池备用电源(数据中心、通讯基站等)、氢能源动力船舶及发电等,构建完备的氢能装备制造业,逐步成为1000亿级氢能产业集群。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激励政策。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中,电堆及核心零部件(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等)技术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要出台政策,鼓励武汉市企业在电堆、催化剂、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制订氢能源检测标准,建立检测机构。要重点推动氢气瓶检测中心、电堆和系统测试中心等专业检测机构落户武汉,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 完善氢能产业扶持政策

市政协委员、中国石化销售公司湖北分公司总经理 向浩萍

氢能产业现阶段是政策驱动型产业,政策扶持对于氢能产业科学发展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建议:

加强生产研发政策支持。鼓励氢能产业企业落户,对新落户的氢能产业企业,在土地房屋租赁、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新落户企业投资项目报批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办理;支持氢能企业科技创新,通过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在燃料电池电堆及核心零部件、氢气储运、整车制造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对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科研项目或被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鼓励本地企业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

加强推广应用政策支持。推广氢燃料电池车辆应用,优先在城市公交、公务用车、通勤车、旅游观光车等领域逐年更新氢燃料电池汽车,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市政环卫领域推广环卫车、洒水车更新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支持社会资本组建氢燃料电池汽车融资租赁平台,采取融资租赁、大批量采购等方式降低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买成本,在城区内推广出租车、网约车示范应用,在物流园、工业园、临空港和水运港口等应用场景推广物流车、载重卡车示范应用。

给予氢燃料电池车辆购置补贴,拓展氢能应用范围。支持氢能在能源领域的应用,鼓励企业开展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供系统、掺氢及供氢管网建设等示范项目,并给予一次性奖励和税收优惠政策。

加强加氢站建设运营政策支持。规范加氢站建设和运营管理。行业主管部门要尽快出台加氢站建设运营审批政策及流程,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理顺审批流程,避免审批环节互为前置条件,简化建设审批手续,加强运营监管,降低建站难度,防范安全风险。

■ 建立制氢用氢标准及检测体系

市政协委员、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骁

当前武汉市正在积极迎向氢能产业风口,相关技术产品迭代升级加速,与此同时,也应在建立制氢用氢标准及检测体系方面有所作为,抢占先机,为武汉市氢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建议推广站内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因地制宜,发挥区域能源互补优势,在武汉市及周边规划部分PEM电解水制氢加氢一体站,采用“夜间廉价谷电制氢+日间光伏PEM电解水制氢”模式,为加氢站提供低碳“绿氢”,规避氢气储运卸环节的额外风险点,精简站内外氢气充装设备配置,减少加氢站用地面积,降低氢气加注成本,同时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建议简化加氢站建设审批程序,参照天然气管理标准,跨部门跨产业协调,完善氢能管理体系,明确氢气生产、储运、应用等环节的归口管理部门,明确主管部门和相关管理法规、章程体系。建立统一、完善、连贯的加氢站建设和运营审批政策及流程,突出解决目前加氢站“土地性质协调难”“审批慢”“取证难”等问题,为加速构建区域性加氢网络,推动氢能示范和商业化应用扫清障碍。

建议提高氢气运输管束车的压力标准。先行先试,将氢气运输管束车的压力标准从现有的20MPa标准提高至50MPa,降低氢气运输成本,大幅增加气体运输的经济半径。武汉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产研基础深厚,应积极协同产业上下游,参与氢能储运领域标准研究制定,同时引入和布局氢能储运技术的本土化发展,争取在氢气高压力大容量公路运输应用方面走在前列,助力氢能产业协调发展。

建议组建氢安全检测研究中心。支持湖北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研究院与氢能相关企业联合建立本地的燃料电池车用气瓶及阀门的检验检测机构,同时鼓励企业在氢相关零部件和产品开发过程中考虑安全性技术及标准化。以企业为主体,树立“技术开发—产品认证—标准认定”的安全性体系,形成相关部件和产品的安全标准。

■ 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市政协委员、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平台部项目主管 邱结平

武汉市是中国汽车重镇,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汽车对于推动武汉市汽车产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建议:

制定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长期稳定的发展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湖北省在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发展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设立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专项扶持基金,推动武汉市氢燃料汽车示范城市群申报落地;加快氢能产业对接,构建完整产业链和循环体系;加大氢燃料电池汽车政府采购力度,以市场需求带动产业发展;开通武汉市核心区域氢能汽车公交线营运。

引导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创新突破。发挥武汉市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聚焦氢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以及制氢、储氢、加氢等核心技术的研发。鼓励企业在电堆、催化剂、双极板等核心零部件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原创性技术给以科技专项资金补贴,加大原创性自主研发的奖励,推动技术创新突破。

建议参照天然气加注站的管理方式对加氢站进行管理,加快加油站与加氢站合建、加气站改建扩建加氢站,对加氢站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补贴,尽快形成加氢站网络。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氢能源汽车产业链。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体,建立氢能源汽车产业工业园,引进国内外氢能源产业企业进驻产业园,建成氢能源产业集群。

■ 加强加氢站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

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办公厅副主任 徐涛

制定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建议出台武汉市加氢站建设运营管理办法,对加氢站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管理予以规范。新建、改建、扩建加氢站项目,按照相关审批程序报批。加氢站工程建设,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规范审批,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与加氢站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使用。工程竣工后,依法依规组织竣工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完善加氢站上下游产业链条。尽快出台武汉市氢能产业扶持政策,通过对氢气的制储运、加氢站建设运营、氢能车辆推广应用、氢能相关企业发展等一揽子的支持措施,推动氢能全产业链的发展。支持武汉及周边区域能源企业开展氢气资源开发和氢气储运技术研究,使武汉市加氢站氢气资源就近配套。支持本地企业开展加氢站装备研发。大力推广使用氢能汽车,提高加氢站的使用效率。通过氢源就近配套、加氢站设计和重要装备本地化,大大降低加氢站的建设运营成本;通过快速增加氢能汽车,大大提高加氢站的经营效益。

健全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首先,站在优化营商环境高度,尽快明确政府部门落实2019年市政府制发的《关于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关于加氢站的建设和运营补贴,让企业感受政策实惠;其次,借鉴国内同类城市先进做法,研究制定武汉市新的加氢站建设补贴、供地模式政策,降低加氢站建设成本;研究制定武汉市新的加氢站运营补贴政策,鼓励加氢站低价向社会供给氢气,培育社会用氢意愿,保障加氢站经营效益。

切实加强全过程安全监管。加氢站高压设备集中,氢气易燃易爆,依法依规,对加氢站的规划布局、建设审批、日常运营,全过程强化安全监管。

■ 以青山区为依托建设武汉“氢都”

市政协委员、青山区政协主席 乐敏霞

《武汉市氢能产业突破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打造国内氢能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并将氢能作为武汉市“965”产业体系中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在武汉市的氢能产业规划“一核一都两基地”布局中,将青山区定位为武汉“氢都”。建议:

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引领,结合市区氢能产业发展基础和特点,制定差异化、互补化的发展策略,聘请专业团队和行业专家,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氢都”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围绕能源链、技术链、产业链、应用链,科学布局氢能产业,形成市区一盘棋,进一步明确产业方向、产业布局、产业空间和重点任务,努力建设全国氢能制储运创新引领区。

加快组建武汉氢能产业联盟步伐,联盟落户青山区,积极发挥氢能产业联盟信息发布与交流、氢能产业投资、举办武汉氢能博览会、氢能论坛和氢能培训的作用,加强氢能下游应用行业和应用场景谋划,推广氢能在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医疗、氢冶金、氢化工等领域规模化示范应用,全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基地。

发挥“氢都”产业基础优势,打造地方产业特色,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成果转化合作,构建从基础研究—中试应用—产业推广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通过建立氢能产业联盟和武汉氢能产业研究院等方式,整合燃料电池电堆、膜电极、质子交换膜和催化剂等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的优势资源,强化氢能产业基础研发,集中突破关键技术和材料,打造国家级的氢能科创平台,将“氢都”建立成全国领先的氢能技术创新中心。

积极对接宝武,加快园区建设。加强政企协同,积极搭建市区与宝武集团日常交流平台,形成定期对话机制,由双方高层领导共同研究谋划“氢都”氢能产业发展工作,促成宝武存量土地上市挂牌,调动氢能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推动宝武“氢动长江”示范项目、氢能行业龙头、领军企业氢能项目落地,打造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专业化氢能产业示范园区。

■ 以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突破口 推动中国车谷转型升级

市政协委员、民进武汉经开区工委主委 袁言勇

氢能产业是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日,上海、北京和广东已率先入围全国首批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武汉市氢能源汽车发展亟待加力提速。建议:

加强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战略引领,科学编制市、区两级氢能源汽车发展“十四五”专项规划,配套出台“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氢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系统规划、合理布局全市氢能源汽车产业链。

积极申报第二批全国氢能应用示范城市,开展氢气制备、储运、氢燃料电池汽车等应用示范,不断扩大示范应用场景,加快氢能源汽车产业化、规模化和商业化进程。

实施氢能源汽车产业培育工程和电池产业领跑工程,加快培育氢气制备、储能、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集聚一批国家、省、市级氢燃料与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和检测认证机构,打造辐射华中的电池生产、研发、应用、服务全产业链平台。支持组建氢能产业联盟。

成立氢能产业创新中心,积极引进氢能源汽车总部和研发机构,着力搭建科创研发平台,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转移,促进核心零部件的技术孵化和产业落地。围绕大幅度降低用氢成本,加快绿氢制取、氢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攻关,努力降低制氢成本、氢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和加氢站费用。

加快推进加氢站规划建设,合理布局加氢站点,鼓励现有加油、加气站点网络改扩建加氢设施。加氢站建成运营后,给予一定额度的政策补贴。推动建设氢能产业检验检测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为氢能源汽车企业提供生产、研发、应用、服务等全面科技服务,形成氢能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持。

加快出台市、区两级支持氢能源汽车发展的专项政策,在项目引进和落地、企业发展壮大、示范运营、基础设施建设、科创研发、人才、金融等方面精准出台一系列扶持措施,特别是对“绿氢”的生产销售进行补贴或奖励,提高“绿氢”供给侧的积极性,引导氢能源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