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氢能网 » 制氢 » 正文

国企应扛起氢能供应端发展责任

日期:2021-09-01    来源:《中国石化》杂志

国际氢能网

2021
09/01
09:21
文章二维码

手机扫码看新闻

关键词: 氢能供应链 氢气制备 氢气供应

在“双碳”政策目标的倒逼下,中国势必要改变自身的能源结构,火电、炼油、化工等行业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环保减排的政策制约,传统“高碳”的能源行业将进入减量发展阶段,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在在能源消费占比中将逐步增加,新能源将进入“增量”发展阶段。

其中,氢能由于其能量密度高、清洁环保等优点,被认为是一种终极能源,未来将逐步取代成品油,与锂电一起成为人类下一代动力能源。

氢能供应端和应用端

发展孰先孰后

目前,氢能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2020年底,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尚不足1万辆,产销量与电动汽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氢能市场还需很长时间的培育期。

制约氢能发展的瓶颈很多,如我国燃料电池技术尚不成熟,核心材料仍依赖进口,造成燃料电池汽车成本过高;储氢气瓶、氢气液化等储氢技术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氢气资源分布不均,氢气成本高昂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加氢站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燃料电池汽车无法获得加注便利。

中国目前正在运营的100余座加氢站普遍亏损,鲜有盈利,其重要原因就是燃料电池汽车数量太少,加氢需求不足。目前全国加氢站日平均加注量仅为240公斤,远低于设计标准和预期目标,因而氢能产业发展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加氢站数量不足,不足以形成类似加油站的能源供应网络,燃料电池汽车就无法获得加注便利,购车个人和企业必然不会选择燃料电池汽车;另一方面,在当下加氢需求不足的背景下,如果企业投资加氢站,必然面临建成运营后亏损,投资难以回收等问题,同时使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影响企业未来的融资能力。

燃料电池汽车的加氢需求和加氢站建设面临着“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矛盾。理想状态下,加氢站可以与燃料电池汽车协同发展,在加氢站建成运营的同时,加氢需求也会同步产生,使用端和供应端同时获利,在短期内实现双赢。但实际情况下,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市场瞬息万变,任何完善的计划都落后于市场,任何人和组织都无法在实际市场条件下实现高度协同,因而终有一方要先迈出第一步。

10年前,电动车起步初期,政策驱动使应用端先行。电动车先行落地,但电动车的使用者在初期仍面临充电难等问题。但如果没有初期先行试水,就没有现在国内每年百万台电动车的销售市场。同样是在10年前,4G技术起步初期,移动运营商先行,在搭建4G骨干网络后,中国的移动互联网才能迸发巨大活力,社交、购物、直播、外卖、娱乐等多种生态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形成万亿级的市场。在高铁发展的初期,同样面临投资巨大、投资回收困难等问题,但如果没有当时投入,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名片”。

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氢能供应端迈出第一步似乎是更合理的选择。首先,氢能的应用端——燃料电池汽车是由无数分散的市场参与者组成,作为经济“理性人”,在没有任何价格优势和使用优势的前提下,很难选择燃料电池汽车。即完全靠当前的市场力量,应用端难以发力。其次,参考电动车的发展轨迹,在市场培育期,如果没有政策巨额补贴和激励,消费者很难选择尚不成熟的产品,但如果依赖补贴使燃料电池汽车数量迅速提升,在我国尚不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的情况下,大量补贴利润必然流向外企,本国企业完全沦为国外高端企业的“加工厂”;且在产业化初期,市场良莠不齐,势必又会产生大量“骗补”企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目前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的产业政策是“以奖代补”,鼓励研发,并不鼓励盲目扩充产能。最后,当前燃料电池汽车还受到电动车的挤压,购车人购买电动车的意愿强于燃料电池汽车。

而在氢能的供应端,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为主,产业高度集中,上下游产业配套完善,氢气管理制度和经验丰富。如中国石化每年可产350万吨氢气,拥有遍布全国的炼厂和加油站网络,如果条件具备,可以很大比例地改造为加氢站。此外,能源央企资金雄厚,融资优势明显,即便不依赖国家政策,单纯依靠国企优势也可率先在氢能供应端破局。因此,由国企率先垂范,先期建设氢能发展的基础设施和能源供应的骨干网络,结合上下游一体化优势,提供廉价的氢气,为燃料电池汽车“修好路,架好桥”,就成为行业发展的不二选择。

国企——氢能供应端

发展的主要推手

在当前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作为传统化石能源供应商的国家能源公司,应当在这场能源革命中起到引领和支撑作用,这既是党和国家赋予国企的责任,也是国企的社会义务,更是全球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传统能源国企起着保障国家能源供给、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新时期下,也必然要配合国家战略,努力实现能源转型,成为下一代低碳清洁能源的主要供应商,为“30?60”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大力发展下一代能源——氢能就是国家能源公司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笔者对能源国企发展氢能业务有如下建议:

第一,加快加氢站等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形成氢气供应网络。能源转型必要要付出一定代价,但国企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减少损失,在中国率先搭建起氢能的“舞台”。从长远看,一旦氢能因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快速发展,当下的投资就会变成远期的回报。

第二,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尽快解决氢能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能源国企的研发目前主要集中在传统能源领域,近年来对氢能等新能源的科研开发力度虽逐步加大,但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卡脖子”问题仍旧突出,在诸如氢气液化、储氢瓶外缠绕的碳纤维、加氢站用压缩机、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等技术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明显。因此要继续加大对氢能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同时要广泛合作,集全行业的智力资源共同开发。

第三,积极应用自身金融力量,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能源行业在关注自身供应端建设的同时,可以利用自身的金融板块,例如中国石化资本公司、中国石油昆仑资本等,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投资行业优势企业,以规模化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购置成本的降低;另外也可以通过定向“车贷”等方式引导购车人选择燃料电池汽车。

第四,利用自身优势,加强与政府沟通协调。国企可以凭借自身上下游一体化的优势地位,联系相关行业协会,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积极呼吁,争取尽早出台利好氢能的行业政策,鼓励和引导氢能行业的快速发展,尽快实现能源替代,最终实现能源“脱碳”。

总之,在目前氢能发展面临“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下,国企要敢于担当,在中国的能源转型中起到引领作用,加快建设氢气供应网络,为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在完成“双碳”政策目标的过程中当好“排头兵”。


返回 国际氢能网 首页

能源资讯一手掌握,关注 "国际能源网" 微信公众号

看资讯 / 读政策 / 找项目 / 推品牌 / 卖产品 / 招投标 / 招代理 / 发新闻

扫码关注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国际能源网站群

国际能源网 国际新能源网 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国际电力网 国际风电网 国际储能网 国际氢能网 国际充换电网 国际节能环保网 国际煤炭网 国际石油网 国际燃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