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市依托丰富的氢能资源、较好的制造业基础以及广阔的应用空间,正在谱写氢能产业发展蓝图。
宁波市首个加氢示范站已于日前落地镇海,日加氢规模可达500公斤。宁波市已确定下半年将投运首批20辆氢能公交,车辆由国电投与中国中车联合开发。此外宁波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已制定完毕,出台在即。宁波市氢能产业发展正在加速。
基础优势明显,连建两座加氢站
日前,宁波市建成首座加氢示范站。该加氢站由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下称“镇海炼化”)建设,紧邻宁波镇海炼化厂区,占地19亩。该加氢站4月11日开工建设,6月底就建成,创造国内最短时间建设单座加氢站的记录。
该加氢站氢气供应来自镇海炼化第四套炼油氢气回收装置,纯度达99.98%。目前,镇海炼化总产氢能力36万Nm3/h(标准立方米/小时),经全厂氢气平衡后,尚有2.5万Nm3/h氢气可供外送。未来,镇海炼化在该加氢站基础上,新增每日充装供氢能力4000公斤,将建设成浙江省最大加氢母站。
在这座加氢站之外,今年5月,国电投在宁波市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也开工投建了一座加氢站,目的是为国电投华东氢能产业基地提供产品测试用氢,同时为国电投与中国中车联合开发生产、慈溪公交集团下半年投运的宁波市首批20辆氢能示范公交车提供加氢服务。
两大示范加氢站相差一个月陆续投入建设,并有20辆氢能公交投运在即,宁波市正在快速推进氢能产业大发展。
宁波市发展氢能产业具有一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优势也非常明显。
氢源方面,作为全国七大石化基地之一,目前宁波全市石化产业制氢规模已达47.63万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波可外供副产氢约7.23万吨/年。按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百公里耗氢1千克(每年200千克/辆)计算,可供约36万辆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使用。
宁波市也有较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拥有全国最大的石化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已形成8个超千亿级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为氢能装备产业发展提供雄厚的产业基础。
同时,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港航物流产业发达,氢能在港区装卸、集疏运等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空间广阔。
宁波也拥有发达的汽车产业,汽车整车生产企业12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4400多家,产业转型升级意愿强烈,中国中车、吉利等龙头企业已经在氢能汽车领域开展研究,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项目加速落地,政策频繁发布
立足于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宁波市正在对氢能产业展开全面部署。
宁波市在2019年就与国电投签署合作协议,共建清洁能源研发创新和示范应用基地。目前,双方合作成立的汇能(宁波)电力研究院、宁波氢能研究院、宁波绿动燃料电池有限公司、宁波氢远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均已揭牌运行。去年1月宁波首台氢能公交下线,该车就由国电投与中国中车联合开发。
目前,宁波市在氢能产业链的多个环节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其中,由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创办的宁波索福人能源技术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销售标准化电堆产品的高温燃料电池公司,在高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此外,国网浙江电力在宁波慈溪建成氢能产业园,开展基于工业园区的氢电耦合直流微网示范工程等。
政策层面,宁波市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5年)(征求意见稿)已制定完毕,有望很快正式发布。
根据新一轮目标,到2025年,宁波市氢能产业产值突破400亿元,集聚氢能企业超过40家,其中引进或培育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龙头企业2-3家;到2035年,宁波氢能产业产值突破1500亿元,集聚氢能企业超过100家,其中引进或培育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1-2家。
在制氢、运氢、储氢、加氢以及燃料电池全产业链方面,宁波市将展开以下布局:
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围绕车载氢能产业链,重点发展氢燃料电堆、氢燃料电池系统、氢燃料电池物流车、专用车和无人机产业;
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榭开发区:强化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优势,提高氢气供应能力;
江北区、镇海区:重点开展氢能应用相关技术的研发攻关,打造氢能创新中心;
前湾新区、北仑区、鄞州区: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生产基地,布局燃料电池乘用车,探索推进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集卡车、叉车等应用示范,同时积极推进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批量生产和市场投放等。
“相信随着即将出台的新规划,宁波可以抓牢氢能这股风口,加速向前。”宁波市能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浙江省加快培育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指出,将在宁波市开展省级示范区示范项目——在港口及城际物流领域开展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打造产业园区,重点推进电堆、双极板、催化剂等关键零部件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建设,发展工业副产氢制氢;到 2025 年,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数量力争达到 500 辆,建成加氢站 5 座以上。
多重推动因素下,宁波市氢能产业正在迈入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