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首个海洋能制氢系统在浙江舟山摘箬山海域成功进行实海况联调试验,首次实现海能发电与绿色制氢全过程。
海洋能制氢系统人机界面
该系统由浙大机械/海洋研究院交叉团队基于其提出的“淡氢氧”三联供海能海用创新技术方案研发,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艰苦准备和调试过程成功海试,对海能贡献碳中和具有标志性意义。
海洋能制氢计量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全球首个海洋能制氢系统能够在浙江成功海试,一是浙江省有丰富的海洋能源支撑,二是得益于浙江省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
海洋能源的丰富性,除了海面上空的风能、海水表面的太阳能等,还包括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海流能等,这些能源通过物理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不像在陆地和空中那样容易散失。通过多种途径对海洋能源进行利用,将其转化为可移动、可便携,可储存的氢储能,是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特性的理想解决方案。
随着能源变革的持续深入,海洋能源在世界范围内受到科技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主要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巨头争相布局的前沿科技和新兴产业焦点领域。而浙江省是中国沿海海洋能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成为浙江省能源战略的重要方向,因地制宜开发海洋能源制氢是实现其能源目标的有效途径。
今年3月,浙江省发改委发布《浙江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到:重点在宁波、温州、舟山等开发规模相对集中的区域,打造海上风电+海洋能+储能+制氢+海洋牧场+陆上产业基地的示范项目;针对电化学储能、氢储能等关键技术实施重点突破,组织电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产学研集合,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本次海洋能制氢海试的成功,不但为海洋能源利用提供了新思路,更是创国际海洋能制氢首例,也证明了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的技术实力。